今年5月以来,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全市2000多万亩耕地受灾,农业经济损失20余亿元。新学期开学之际,旱情尚未结束,渝北区从年初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对许多农民家庭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
从“两免一补”到“三免一补”
2004年底,重庆市渝北区委专题调
在区委常委会上,班子成员达成高度一致:区里拿钱,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全部免除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6年,国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渝北区则开始实施“三免一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教科书费和作业本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给予寄宿生活费补助。享受“三免”的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城镇低保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样可以享受“三免一补”政策。
“三免一补”中有一项是全免作业本费,这一项费用全区每年约220万元。区里规定,“三免一补”后,学校不能再组织发放教辅资料,从而封住了收费的缺口。渝北区副区长牟小云认为,要真正在农村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收费项目就不能留任何尾巴。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三免一补”覆盖渝北区213所农村学校,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四分之三;惠及学生5万余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7%。
实行“三免一补”,渝北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年减少收费3000多万元。区财政“四管齐下”提供了经费保障。一是每年新增投入1800万元;二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06年,区财政投入500万元专项补助,并确定补助金额逐年增加,以解决学校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三免一补”取消所有服务性收费后,区财政又安排1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从2006年起,以“三免一补”学校校舍总面积的2%为基数,按每平方米500元的标准核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专项经费;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并提高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区财政投入700余万元,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障问题。区财政还每年投入约800万元,对教师进行补助和奖励。
区教委主任陈捷说,实施“三免一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地方财政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过程。“四管齐下”既保证了农村学校的运转经费,也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基本不受影响。
渝北区石坪初级中学校长胡从伟算了一笔账:过去石坪中学每年收费79万元,加上财政拨款109万元,全年总收入约188万元。刚取消服务性收费时,全校教师人均工资外收入每月减少了约200元。但区里的专项补助资金到位后,教师收入基本与以前持平,公用经费比以前还增加了几万元。
长远投入显现短期效益
实施“三免一补”后,渝北区木耳镇在学年中的第二个学期,一下增加了89个小学生和初中生。木耳镇石鞋初级中学校长陈后林说,以前每学期开学时,至少有10%的学生缴不起费,班主任发愁,学校运转也因此面临困难。一些缴不起学费的学生,也有很强烈的自卑感。“三免一补”后,学校所有的经费都由区财政保障,学校的中心工作也发生了转移。以前开学第一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劝流失生和旷课的学生返校。现在不仅生源分布更均衡、稳定,流失生和旷课生也没有了。
收费取消和生活补助,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石坪中学有650个学生,今年取消的收费达65万元,补助住宿费12万元。而去年全镇农民购买农药的总支出为43万元。仅石坪中学一所学校,就给农民减少支出近80万元,相当于全镇农民两年购买农药的费用。全区“三免一补”金额高达3000万元,相当于农民年人均至少减少支出40元。在大旱之年农业普遍减收的情况下,这笔钱对农民的“直补”效应更为明显。
一些中小学教师认为,“三免一补”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卸掉了收费负担;二是减轻了“保学”负担。过去全镇每年都有一二十个学生中途辍学,今年不仅一个没有,还回来了3个以前的流失生;三是减轻了信用负担。过去学生家长对收费抱怨很多,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声誉,也影响了他们在学生中的形象,不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现在取消了所有的收费项目,学校一心一意办学,教师一心一意教学,形象好了,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