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驱动”使南京在高起点上领跑

2006-09-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解悦 我有话说

盲人专用声导手机、实时显示公交车行驶距离电子站牌、解决青藏铁路冻土世界级难题的“热棒”……7月6日,南京科学会堂展示大厅,2006南京市专利技术成果及产品展示会,宛如一个缤纷多彩的大舞台,南京本土企业300多项专利成果和50多个专利产品让人大开眼界。

专利产品展示会,是南京本土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成

果“总动员”,也是南京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打造文化南京,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南京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主创新,让“南京创造”品牌大放光彩

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南京中圣集团拥有国家发明专利的近万根“热棒”绵延在30多公里的实验区,确保了青藏铁路顺利通车,破解了青藏高原冻土“魔咒”:一块仅有名片大小、利用超薄硅片做成的电池板,却能完成光能到电能的转换,吸收一天太阳光能可以让一盏50瓦的灯亮上一夜。这是南京中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凭着这小小的电池板,南京跨步迈入国际光伏产业第一方阵。

在南京,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南瑞集团、新华科技、金陵药业等众多企业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开发了一大批专利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尝到了自主创新的甜头。

70多所高校星罗棋布,78位两院院士各领风骚,科教优势成为南京的第一比较优势,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榜上,南京位居全国第五。2005年,南京市高新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比例达32%。目前,南京已形成了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医药等一批优势与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2005年,南京市专利申请量突破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位居江苏省第一。

教育创新,百姓享受教育发展之“福”

新学期开学之际,南京52万中小学生收到一份“大礼包”: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含信息技术费),南京为此新增6384万元财政资金专门投入义务教育,在全国率先整体推行免费义务教育,使南京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和信息技术费的进程提前四年半。

近年来,南京教育发展实现了农村教育投入、优质教育资源增长、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人数“三个翻番”,并确保实现了义务教育覆盖率、城乡中小学信息技术“校校通”、残疾儿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城乡低保家庭义务教育享受政府助学“四个100%”。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说,历经“十五”发展,南京教育基本做到了四个“都能够”,即:全市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够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具有深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青少年都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接受高等教育;广大市民都能够获得多层次继续教育的机会。“这几年南京老百姓获得的最大实惠一是好的教育,二是低失业率。南京的教育事业对老百姓功不可没。”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调研南京教育时这样评价。

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指出,培养面向现代化的新一代南京人,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名城的根本目的。“十五”期间,南京普通高中毕业生共有10.08万人升入高等院校,其中本科录取总人数比“九五”增加2.7万多人。南京市不仅保证每一个有学习意愿的孩子“有学上”,而且使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上好学”。目前,全市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比“九五”末实现翻番,其中国家级重点、示范校增长1.6倍,由8所增加到21所;省级重点、示范学校由64所增加到312所,增长3.9倍。

文化创新,尽显历史文化名城神韵

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南京图书馆新馆即将开放;占地100亩、总投资7000万元的江苏文化产业园开园交易;江苏全省领先的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落成;一件件动漫剧作在轻松欢快的同时寓教于乐;一场场精彩演出和农家乐旅游节目,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选择;一座座文化产业园区更是汇聚着人才与创意,成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南京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南京文化产业如同一道丰盛大餐,香气袭人。

在文化产业大餐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无疑是一道压轴大菜。“2004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国际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金陵十二家书画展等28项文化艺术活动,涉及到了艺术创作、文艺演出、群众文化等许多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特别是由内地及港澳台300位艺术家联合演出的大型民族音乐《和平颂》作为名城会开幕式演出,赢得了中外来宾一致好评。而2006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即将在金秋拉开序幕,又一道文化大戏将精彩上演。

在南京建城史上,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9月1日,参加第二届中国(南京)软件产品博览会的嘉宾,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南京市首部系统展示2000多年南京历史文化的精彩大型音舞诗画《神韵金陵》。这一独具南京特色的文化剧目,至今已经演出超过100场。今天的南京,多种文化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和谐共存,融合激荡,共同架构起开放开明、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的南京城市精神。

“十五”以来,南京市艺术创作成果丰硕,所获奖项数量节节攀高。京剧《胭脂河》获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越剧《李清照》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节目奖。2004年,话剧《平头百姓》获文华奖最高奖项文华大奖及5个单项奖,2005年该剧被文化部评为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