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的概念。个别学者对民族主义作了很宽泛的理解,认为它“是以本民族为中心考虑问题”,民族主义者“就是以民族主义思想作为思想和行动指南的人”;但大多数学者则主张对这一概念要做严格限定,强调民族主义是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世界进入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后才形成的一种思潮,此前中国传统文本和人物实践中体现出的某些民族意识与民族气节不在该问题讨论的视野之内。关于民族主义的内涵,学者们的表述也不尽一致,有的注意到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内在联系,如郑师渠在《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一文中,将中庸、和谐、统一、团结、重德、爱国等内容视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认为其同时也是梁启超民族主义的逻辑起点与根本的思想基础。
民族主义的来源。学者们大都认可近代民族主义既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思想资源,也传承了本土资源中的民族观念、民族思想,有着中西双重文化的学理背景。郑大华提出:“就近代尤其是晚清时期的思想家来看……其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两种民族主义(即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在他们的思想中是并行不悖的。”多位学者注意了西方学理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翁贺凯甚至将西方背景视为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基础工作之一。而着力从本土思想资源中寻找近代民族主义学理渊源的张昭军在《儒学资源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生成――以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为例》一文中通过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具体分析,重申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无疑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生成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的结论。
对民族主义思想的个案研究。与会者在提交的论文和会议讨论中,涉及的人物有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章太炎、严复、端方、陈独秀、梁漱溟、张君劢、张学良等,涉及的思想流派有国家主义派、战国策派等,涉及的近代报刊有《安徽俗话报》、《新青年》、《独立评论》、《观察》、《国民外交杂志》等。
民族主义的评价。学者们更多地是从民族主义对近代史上一些具体事件、对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民族主义与具体历史事件互动的角度探讨了民族主义的演变、影响、意义和作用;也有部分学者从更广阔的范围,如从东亚的国际格局中审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
今后如何深化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要作进一步厘清,尽可能地取得某些共识,从而使今后的研讨有一个相对共同的基础;有的学者提出应把对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与对民族主义运动的研究、对思想家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与对其行为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认识民族主义思想的社会影响与民族运动的思想动因;有的学者提出对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不应过于集中在探讨少数思想家的民族观上,要把对精英阶层的民族思想的考察与对社会下层的民族意识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还有的学者提到要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进行审视,并注意对中外民族主义进行比较;也有学者提醒大家在借用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要注意与本土语境和问题本身的结合。
总之,本次会议的成果是丰硕的,它必将大大促进中外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