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确凿印证了作为汉淮南国故地的淮南市是豆腐发源地的文化地位。1992年,安徽省政府和当时的商业部决定每年的9月15日,由淮南市承办中国豆腐文化节,台湾豆腐商业同业公会同时在海峡对岸举办节会活动。豆腐文化节,成为安徽唯一一个“国字号”和海峡两岸唯一一个共同举办的文化节庆。
由于淮南不沿海、不沿边的区位局限和能源城市的经济结构,中国豆腐文化节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的被赋予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使命,为淮南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过于浓厚的经济色彩,无疑难以吸引市民的注意,甚至引起群众反感。随着经济的发展,淮南市逐步修正节会定位,淡化经济功利,凸现内涵价值,确立了“市民文化节日”的办节目标。
让节会实现文化回归。淮南市围绕豆腐美食文化做文章,通过日常豆腐菜肴的品种开发、整理,在每届豆腐文化节上举办豆腐菜肴烹饪比赛和豆腐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已经汇编出版了4本豆腐菜谱,收集了400多种豆腐菜肴烹制方法,推出了全部以豆腐为主料的“豆腐宴”,制定了全国第一个豆腐制作的技术标准,使淮南豆腐走出淮南,走向全省、全国乃至海外,成为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姜明赞叹:真是不可想象,淮南人在小小的豆腐上做出了这样的大文章。
为提高节会的文化品位,淮南市注重相关文化资源的同步开发。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的《淮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具有极高学术水准的“百科全书”,“二十四节气”以及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都在其中首次记载。借助中国豆腐文化节平台,淮南在每届节会期间都举办《淮南子》学术研讨活动,并逐步形成独特的学术影响力,今年的学术研讨就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和学术机构专家的参与。
从单一的“豆腐为媒”到“文化盛宴”,中国豆腐文化节已经成为集高档次文艺演出、焰火晚会、金秋灯会、广场花鼓灯表演、诗歌朗诵和花卉园艺展览、八公山旅游节以及烹饪大赛、学术研讨于一身的“大文化舞台”,市民从中得到视觉和味觉的丰富文化享受。淮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庆介绍:中国豆腐文化节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提倡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全市构建和谐文化的突出抓手和有效载体,得到市民的积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