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民科学素质: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2006-09-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1个主会场,15个分会场,2028篇、几百万字论文入选,成千上万人参与,另外还有首都发展论坛的13个分论坛――2006中国科协年会奉献了一场科普盛宴。

参加今年科协年会的人一定会沉浸在全民科学素质的大讨论中,对科学素质又有新认识,深感它小则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大则关系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即使是知识分子,

提高科学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事情。

北京市长的报告赢得一次次掌声,他讲到了一个极易被忽视的科学素质――安全意识

2006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中国科协副主席张启发、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后作报告。这些报告人中只有王岐山是政府官员,但他的报告却赢得了一次次掌声。王岐山主要讲到了一个极易被忽视的科学素质――安全意识。

王岐山从2004年元宵节发生的轰动一时的密云踩踏事件谈起。分析事故原因,他说,政府难逃其责,有失职,有渎职。其实密云本来是想做好事,在那里举办灯节。这座桥是钢结构的景观桥,主要是为了夜里灯亮以后,突出拱形桥的景观特色,但是坡度极陡,不便于大量人群通过,

他们感到,原因中还有大众的素质问题,被踩踏的大部分是来过节的河北农民。听说河西岸要放烟花,他们突然涌上了那座桥。大家蜂拥而上,有人跌倒,造成踩踏事故。致死原因基本上都是瞬间窒息。

进一步分析,怎么还有孕妇,还有不少人带着儿童?为什么大家要挤?一般说,遇到这种情况,有安全意识的人如果怀着孕、带着孩子,会躲开,绝不会往上挤。

还有,人工呼吸、嘴对嘴、心脏按摩等抢救措施,在场没有一个人采取。当拦下出租车,把所有人送到医院时,抢救已为时过晚。

这件事情的深刻教训是:在严肃追究政府责任的时候,还应看到,广大市民如果不具备科学素质、有关知识、安全意识、自救救人的能力,小事故就会酿成大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有关科学素质的案例几乎天天都遇到。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俄罗斯2005年地铁失火事件。当时发生火灾,火车司机向乘客广播说,不要动,等他下去看看情况。然后他下去打电话,通知人切断地铁所有的电源,再把车门打开,带着将近3000人有序地走出了事故现场。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北京发生这样的事情,司机能不能做到这么镇静、这么有责任心?着火了,司机让等着,广大乘客会不会相信司机的话?

王岐山的话引人深思:市民既是安全突发事件的救护对象,也是自救救人的主体,这有待于广大市民安全意识的提高,对自救救人技能的掌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所有城市的安全都会面临市民主体科学素质的提高问题。没有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提高,自主知识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何以能成功!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宣传,不应局限于普及科技知识

9月16日到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科技人员、专家学者、管理者、企业家、教师、医生护士乃至关心科普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分别聚集在15个分会场,就54个专题,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交流探讨、建言献策。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宣传,需要正确认识科普的内涵,而不应将科普局限于普及科技知识。来自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知识产权局的高级工程师林逸平提出,在不少地区,很多人认为科普就是普及科技知识,这不利于加强科普宣传,这只是说对了四分之一。根据《科普法》,现代科普的内涵已经延伸到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四大要素。

林逸平认为,加强科普宣传,知识产权意识内容不可少。一项统计显示,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企业有制造没创造,有产权没知识。在前不久结束的秋季广交会上,我国企业出口产品中,50%是贴牌的,29%没有商标,只有21%有自己的商标。国外有一个统计:2005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前100个亚洲有10个,其中日本有7个,韩国有3个,中国为零。近年来知识产权侵权案逐年上升,其中由于企业缺乏有关知识而导致的“无意侵权”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农村乡镇民营企业众多,有一种追求“短平快”、急于模仿、不重视开发创新的浮躁情绪。

加强科普宣传的呼声来自很多领域。比如,一些来自教育界和医学界的同志提出,应加强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来自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提出,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而且有助于开发创新潜能,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要克服急功近利倾向

加强培养创新人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提倡务实的学风,力戒急功近利。这是本届年会上一些大学老师们提出的问题。

在教学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林土胜和陈其津都遇到过一种无奈的情形:原先安排做毕业设计的工程课题,学生搞不下去了,只好中途换成分析或软件仿真的题目。这种现象一度普遍存在,以致工科学生做毕业设计时,结合工程实现的研究题目很少。他们担心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创新潜力的培养,对原创性的发展很不利。令他们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已经采取措施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

追寻创新素质缺失的源头,他们感到与师资队伍现状有关。当前,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一批有科研和经费实力的老师集中去搞科研,而肩负起较重的本科生教学任务的老师则忙于上课,缺乏进修,难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更严重的是,这些老师缺乏科研实践,难以在讲课中引入工程应用事例,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更难以进一步编写出学以致用、具有创新特征的教材。

工科研究项目经过研究和实验才可出成果。正常来说,这段过程往往需要一年半载。对于一年之内发表十几篇论文的工科研究,不妨透过现象考究一下其实质,是否在完成论文的同时,也真正完成了相关项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