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的收获也许不比我的同学少”

2006-09-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上接1版)第一次体验到最严格的施工控制,与过去所有的工程不同,这里不仅要求符合规范,而且要求超出规范。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还要从感观的愉悦程度来要求工程施工水平。

工程灵活的动态控制让郭正发很有感触。“按照通常的规范控制,市场销售的配管管件就符合规范了,但为了追求更好的质量,我们要对配管管件加长加

厚,就拿到天津去做。考虑到要更好地防腐,我们要求镀锌管盒镀锌质量高于市场标准,于是拿到厂家二次镀锌。”他指着托着电缆的支架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对支架只是粗略估计承重力。在这里,我们精确计算了支架对桥架和电缆的承重力,根据电缆数量计算,看大于承重力多少倍。我们采用了槽钢来增加支架承重力,这在以前是没用过的。”

来了北京以后,郭正发先后拿到了安全员、质检员、施工员的资格证书,后来又考了项目经理,正在备考二级建筑师。“我现在是助理工程师,今年准备把‘助理’两个字拿掉。”郭正发笑着说。考试也不容易,考项目经理本儿的时候都是每天深夜去中建一局学习培训。过去,在工地睡的是十几人的大通铺,想看书也看不了,现在住宿条件改善了,工地里就有阅览室。

现在,工程的强弱电预埋已结束,在精装修开始前夕,机电安装的工程量较少。郭正发和他身边的很多工人都在忙着考“本儿”。

2006年9月18日,郭正发和他的伙伴们登上了高高的领奖台。他们获得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颁发的奥运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优秀劳务队伍荣誉称号。

“我的收获也许不比我的同学少”

谢启军是郭正发带领的100多位工人中的一员。

面庞清秀的他戴一副眼镜。四年前他随老乡一起到了北京,三年前他也来到这片工地。“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娶了媳妇。”郭正发开玩笑地说。25岁的谢启军今年五月完婚,一个月前,他带着媳妇一起逛了颐和园、天安门、长城。“说起我参加奥运工程建设,她也为我自豪。”谢启军说。

四年的青春,对于人的一生而言,是最宝贵的岁月。

四年前,谢启军高中毕业,收到了南通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心想上学的他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选择离开家乡,出门打工。而他的许多同学上了大学。

谈到四年的生活,谢启军给记者说的最多的内容便是,如何从图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从工作中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高中的时候学过一些物理知识,但来到这里才发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太远。”谢启军说。来到这里,他接受了短期培训,然后是师傅的交底训练。他说:“刚来工地时,自己什么都不懂,就站在技术好的人旁边看,不懂的就问干得年数多的师傅,还有项目经理、工长。电气安装,我是从不懂到有点懂,再到认识深化,再到亲手安装。”

谢启军安装的电气管线达到了数千米。但他还是忘不了第一次安装电气管线时的心情。“那是在冬天,当时是管线预埋,要在规定的时间埋完。我很紧张,生怕安不好。”他说,等安好以后就特别兴奋,想到这么重要的工程,也有自己的一份劳动,觉得很自豪。

谢启军说:“工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工地的阅览室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电气类的、科教类的、农民工知识方面的书,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建筑图集、管道安装方式国标规范。遇到图纸的管线走向与规范有矛盾时,我几乎都在图集中得到了解决。图集还不能解决的,我就记下来,再向深化设计人员请教。”“相比其他的同学,我们的选择不同,我想,各行各业都会有收获,我的收获也许不比他们少。”谢启军说。

谢启军每个星期要去两次阅览室。除了看专业书籍,他最爱看的就是《环球时报》。前些日子,他上网查了有关自学考试的信息,准备考北京的一所大学。

“2008年我一定会留在北京”

水立方开始大规模地拆卸辅助施工的架子了。

架子工张军在正午的阳光里拧着架子与架子之间的螺丝。头上是黄色的安全帽,腰间系着粗粗的安全绳。

他的家乡远在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

“我们镇原来就靠在江边,三峡库区移民,我们镇要整体往上搬几百米。土地收回去后,搞退耕还林,农民粮食照给。”张军说。“镇里的很多劳动力都出来打工了。到年底给家里带钱回去,我一年带回去一万多元,相比镇里平均一年三五千元的收入,算很不错了。”

在工地的日子,张军一直惦记着儿子。他说:“儿子今年八岁了。过去,每年开学前,我都要给他邮学费,每次都是300多元。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村的学杂费、书本费都免了,开学前也不用邮钱回去了。”

“到这边打工,老人、媳妇都很放心。我们实行了工资实名制,办了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减少了很多负担。有个工友得了急性阑尾炎,从海淀医院转到中日友好医院,最后转到三零六医院。医药费花了7000多元,公司给报销了4000多元。要不是医保,这一年的活就白干了。”张军说。

张军是第二次来北京了。1999年,他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了京广中心和国家科技馆的建设。后来他去了福州,仍然是做架子工。他说,在那里,他创造了他搭架子的最高纪录:50多层楼高,超过了160米。而间隔的六年时光让他再次对北京产生了陌生感。“这个地方离我上次来过的国家科技馆很近,那时候还在修四环路,但去年来这里,我都不认识了。”张军感慨地说,北京的变化太大。

也许,张军没有意识到,这座城市正是在他们手中长高长大的。

张军说,2008年,他一定会留在北京,也许不能进水立方看比赛,但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奥运盛会的热烈气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