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办高校怎样为国有资产增值两亿元

2006-09-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陆璐明 我有话说
“追求卓越,勇于挑战”是广东农工商学院精神的核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符坚教授有一句口头禅:“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

2000年,学院改制初期,恰逢国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职教育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时期,但广东农工商学院是一所国有企业兴办的高校,由于多年来没有列入政府财政

拨款的口子,又不能享受民办高校高收费政策,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还是怨天尤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广东农工商学院选择了靠自我发展来克服种种困难的道路。他们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依托行业,突出了专业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主线,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学院由2000年的8个专业,发展到2006年的43个专业,构建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国内与国际合作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学院由1984年的在校生120人的管理干部学院,发展到2005年在校生逾万人规模的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在教育部门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等级、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他们靠全院教职工勒紧裤带,自我滚动办学,为国有资产增值两亿元。

“奉献”已经成了广东农工商学院的一种习惯。学院建院初期,就得到国家领导人叶剑英、王震的关怀和指导,农垦人的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早就在广东农工商学院生根扎寨。每年寒暑假,一些教师们戏称“假放”。学生放假了,但大部分的教职员工并不休息:行政、教学管理部门忙于利用假期筹划新学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后勤部门抓紧利用假期进行校园建设;教师们则利用假期充电和开展调研。学院发展20年间,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按原管理学院核定的800人规模时的职工编制,一人干几个人的活。2005年教育部有关专家来到广东农工商学院进行高职高专人才水平评估认为,在广东农工商学院“听到的要比写到的好,看到的要比听到的好,做到的要比看到的好!”

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符坚教授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学者,他在位22年的经验是:要管理好一个学校,一靠民主管理,二靠依法治校,三靠以人为本,四靠当好榜样。科学的决策源于民主的管理,兼听则明。一肩挑的领导,容易产生下面的干部刻意迎合上级的喜好。但符坚院长爱听柬言,也爱用敢讲真话的干部。学院一位工作人员说。

“人人受到尊重”在广东农工商学院是一种风尚。学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大年初一,学院领导必然到搬新家的教师家拜年,与教师一起共度新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位享受国家津贴的汽车技术专业教授,在他刚刚办理退休的当天晚上,就接到了广东农工商学院邀请他去广州工作的电话。尽管这所学院教职员工的总体收入在当地的同类高校中还处在中下水平,而有些单位愿意拿出以月薪多3千元的条件聘请他,但他不为所动。

“勇于创新”是广东农工商学院的精神。创新是广东农工商学院的生命力所在,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努力创新尤其显得重要。广东农工商学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引进先进教学模式,同英国第一家学术和职业资格考试机构――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合作建立BTEC教育中心。并在全院范围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创新为本,突出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用型人才培养,带动全院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近三年来,该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2%以上,2005年达98.1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