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走在全国前列
武汉作为中部的特大中心城市,应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快发展,为中部崛起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如何建设这样的和谐社会问题上,我们面临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单元问题。我们将其确定为城乡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早在1987年,民政部就在武汉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率先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系统。随后我市江汉区探索建立了政府、社区双向联动的“武汉模式”,并成为全国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的发源地。2002年以来,全市开始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投资20多亿元对中心城区的883个社区的市政、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分类进行建设改造,对社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服务四到社区工作。从2005年起,武汉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决定把“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推进到广大的郊区农村,在全市7个郊区的2087个村,分期分批实施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
二是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主体的广泛性问题。为了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实施,国家针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指标考核体系。但仅有各级政府、领导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将组织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引导城市居民、城郊农民和各类企业、学校等按照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只有解决了和谐社会建设主体的广泛性问题,这项工作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努力在重点产业的培育中走在全国前列
武汉由于地处华中腹地,主要面对的是国内市场。这样的背景需要武汉市的产业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确定自己的重点产业,确保其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自己的独特竞争力;二是不能单纯强调国外导向的单兵突进,确保其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而具有带动力。为此首先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完成国有企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化,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保持中心城市的领先地位。其次是按照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方向,集约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优势产业。第三是巩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房地产等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及软件、旅游、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新兴产业。第四是优化区级(域)经济结构,壮大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各区优势,按功能特色发展区级经济,突出区级经济在全市整体发展中的区域功能和支撑作用,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协调共进的区级经济发展新格局。第五是加快“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为主,重点推进武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光电器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实现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努力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
在向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要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手段是改革。近年来我们推行的旨在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和创新政府决策、运行和监督体系,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
改革使我们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制和年薪制等;制定了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政府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及中介机构脱钩方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方案,规范和发展社会中介机构,进一步推进了国企改革,全市国有企业改制完成率达到95.6%,73.9%的国有企业职工转变了身份;在13个区和两个开发区建立了区级政务服务中心,规定各区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必须进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使企业和群众只须“进一个门、找一次人”就能办完所有的事。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着力于科技体制的创新。武汉有雄厚的科技基础,其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我们将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推进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和重大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民营科技企业“百星工程”和“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建设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着力构建重大设备、科技信息、软件开发服务三大平台,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
努力在交通枢纽的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
我们认为,武汉只有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铁、水、公、空大交通格局,构建立体化、网络化、高速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在全国交通枢纽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在铁路建设上,我们将积极参与和推进以京广、京汉广快速客运专线为纵,沿江通道、沪汉蓉通道、宁西线为横的“两纵三横”铁路网的配套建设,切实搞好新武汉火车站的建设以及武昌、汉口火车站的改扩建。在水运建设上,我们将围绕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以阳逻、青山、汉阳、北湖、金口五大板块为主的现代化港口群建设,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江海直达等业务,搞好武汉与上海、重庆的水运衔接,将武汉港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近海直达港和远洋供给港。在公路建设上,我们将积极推进武汉与周边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发展,逐步建立起大运量、远距离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同时优化主城道路系统,加快7条高速出口公路建设,搞好区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和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尽快形成“四环十三射”的城市公路主骨架,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在航空建设上,我们将加快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辟更多的国内外航线,拓展航空物流网络,扩大民航机队规模,努力将武汉机场建设成为全国的大型枢纽机场和航空物流中心。
武汉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着力点与主攻方向的选择,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使命。在这一战略选择中,我们将力争把武汉建设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特色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优势产业的聚集区、要素市场的集散区、科技和制度创新的先行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使武汉成为中部经济生产要素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也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孵化基地及各种经济活动繁荣发展的平台。(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