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2006-09-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又部署了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
工作。应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而且正日益转化为大家的行动。但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成果,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一些同志在学习贯彻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澄清这些模糊认识,我们才能更加坚定自觉地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怎样进一步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我国历史上,从古代的孔子、墨子、孟子,一直到近代以来的洪秀全、康有为等,对社会和谐都有过不少描述。在西方,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也对社会和谐有过美好的憧憬。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也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基本特征

1.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首先,它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和谐的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就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要求,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其次,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这个“四位一体”的布局,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谋划更加全面、协调、均衡,从而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三,它深化了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只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才能使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提出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总的说,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既深刻、具体,又全面、系统,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说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

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应该说,当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讲是和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体、政体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我国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跃居世界第四位,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扎实迈进;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逐步扩大;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族精神得到有力弘扬,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生机勃勃,前景充满了光明。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社会现在没有矛盾和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旧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城乡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等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二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三是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四是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利益日趋多样化,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我们党立足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实际,针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为各国发展创造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带来了挑战和风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着眼于进一步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地承认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同时着眼于新的国内外形势,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和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与水平。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勇气和决心,表明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自觉。

只看到存在的问题,而不承认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总体和谐的社会,就会一叶障目,让我们对未来失去信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失去了基础;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不积极地加以解决,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社会和谐的水平就不能进一步提高。

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要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不意味着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正是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没有离开这个中心,才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今天中国的巨大变化。

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100名之后。尽管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而且还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前,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还是靠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要靠经济发展;协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靠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要靠经济发展;建立更广泛、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靠经济发展。如果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

当然,不发展经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重视社会发展同样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正确处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推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要通过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又以社会的更加和谐,来保证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紫禁城的红墙碧瓦是古老的,长安街的流光溢彩是现代的,但就是这种古老和现代的融合,造就了北京独特的魅力。春的烂漫和秋的飘零体现了自然界生与灭的交替,看似对立的表象中却蕴涵着生命过程的和谐。和谐并不是同一,和谐并非没有反差、没有矛盾。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不断前进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正是永不停歇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增加和谐因素的历史过程。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既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致的,也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蓝图,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状态,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想。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如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一样,构建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我们必须把握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既要看到诸多有利条件,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又要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当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统一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辅相成,前者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进科学发展,后者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五个统筹”体现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努力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要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受益较多群体与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还要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从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等方面持之以恒地加强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和道德力量。

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只要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能早日变为美好的现实!

深度阅读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日报》2005年2月26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