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草原培养“双翼神马”

2006-09-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我们乘着双翼神马,奔驰在草原上……”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重大工业项目包钢开始建设,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草原。看到轰轰作响的大型机器,看到飞速奔跑的成群汽车,看到得心应手驾御机器的能工巧匠,草原上的牧民惊叹:“双翼神马”来了。正是这批“双翼神马”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
历史,揭开了草原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为了给内蒙古培养更多的“双翼神马”,内蒙古工业大学应时而生。当时内蒙古的年工业总产值仅为0.5亿元,但到2005年,达到3000多亿元,最近连续3年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一。内蒙古工业大学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念、技术和人才支持。

从小到大的裂变

1951年,“为了准备长期经济建设,培养中下级技术干部及企业管理干部”,原绥远省政府批准成立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一五”时期,国家确定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在内蒙古有包钢、一机厂、二机厂、核工业二零二厂等6项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各种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根据当时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积极兴办学校,解决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殊为必要”,决定在原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内蒙古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内蒙古工业大学。

建校伊始,一批北京、天津等地著名高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远离繁华都市,先后从祖国各地来到塞外草原,来到学校。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学校旧址,“是一片荒郊,晚上时有恶狼出没”,学校“专任教师为8名,40余间平房,没有单独的教室,宿舍和教室合一,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只有8个本科专业,基本上是“打铁炼钢开矿”,学生只有200多人。

经过五十多年持续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学校的本科专业达到44个,硕士点达到49个,博士点4个,分布在工、理、文、经、管、法等六大学科群,覆盖了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工业企业类别。

紧盯地方特色构建学科专业体系

内蒙古物产资源丰富,煤、铁、稀土、天然气、肉、皮、毛、乳的开发加工是工业发展的方向。学校刚成立时,结合当时工业建设对基础原材料、装备制造等方面专业人才的需要,设置了机电、化工和采矿等专业,成为内蒙古工业大学主动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的起点。

从1958年起,学校陆续设置了机制、铸造、锻压、焊接、金属处理、工业电气自动化、汽车、拖拉机等本科专业。

1980年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以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等为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为实现“煤从空中走”,一批国家级特大型火力发电基地在内蒙古建设。学校增设了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内蒙古绵羊毛产量全国第一,毛纺织、羊绒加工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满足鄂尔多斯、鹿王等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学校增设了纺织工程专业,是自治区目前唯一的纺织类本科专业;针对企业管理人才需求量大,学校增设的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填补了自治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至1995年,学校共增设了覆盖能源动力、建筑工程、电气信息、纺织服装、材料科学、交通运输、环境工程、工商管理等领域的16个本科专业。学校由单纯工科专业发展为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的学科专业格局,增强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九五”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内蒙古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学校围绕自治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面向自治区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学校增设了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城市规划、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根据自治区高等级公路建设对路桥、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增设了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根据自治区乳业、制药、冶金等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设了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专业。

在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优势学科专业迅速发展,1984年成为硕士招生单位,2003年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形成了机电、能源与动力、材料化工、电力、管理等一批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在2005年自治区品牌专业评选中,6个工科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内蒙古工业大学培养学历教育人才5万余名,占全区高校毕业生的10%。其中,60%以上工作在自治区各厂矿企业。他们是“用的上,留的住”的神马。

上世纪60年代,电影《草原晨曲》使得包头这座工业城市闻名遐迩,校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林东鲁就是《草原晨曲》中那些奋战在包钢的热血青年之一。走过四十多个春秋,林东鲁已成为年产值280亿元的包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一机集团和北方重工业集团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特大型军工企业,学校毕业生分别占两企业接收毕业生数的8.5%。毕业生焦开河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一机集团总经理,现任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北重集团,领导班子成员中,有2/3是工大毕业生。在核工业二零二厂,工大毕业生占企业接收大学生总数的45%,该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夏进禄是校75届机械工艺与设备专业的毕业生。

内蒙古兰太集团地处茫茫戈壁的阿拉善盟,“天上没有鸟,地上没有草,风吹石头跑”,该公司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王刚是学校管理学院毕业生,他务实进取,带领全体员工,战胜恶劣的生态环境,把公司从一个总资产不到1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成为总资产达24.5亿元的自治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大型盐化工企业,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鄂尔多斯市的伊化集团和亿利资源集团等大型化工企业,学校毕业生不怕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扎根西部,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工大学子“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辉煌篇章。

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工大数百名学子为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集团的迅速崛起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享誉中外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学校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占集团招收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0%。十几年来,他们与企业共同发展、成长,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003年至2006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0%以上,始终在自治区高校中名列前矛,工大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说:“长期以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职能,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5万余名各类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