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乌洽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磁场效应,吸引来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目光。同时,这个“磁场”也对新疆的经济发展起着磁化作用,新疆的城乡社会也
带跑新疆会展经济
喀什旅游节、吐鲁番葡萄节、和田玉石节……据不完全统计,新疆每年都要举办上百个各种展会活动,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龙头展会首推乌洽会。
据乌洽会办公室主任李建新介绍,14年前,全国只有广州、上海、哈尔滨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涉外经济洽谈会,新疆凭借地缘和资源优势办起了乌洽会,新疆的商业展会由此发轫。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下,新疆已被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是最具潜力最适合发展展会经济的地区之一。这主要得益于新疆的地域特征优势和能够辐射整个中亚西亚的市场优势。
新疆国际博览中心主任陈仪东介绍,这几年新疆的商业展览越来越成熟,已经具有了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大型展会。如新疆国际石油石化经贸洽谈会、新疆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设备展、全国印刷机械工业博览会等,至少都举办了6届以上了,有的已举办了12届,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规模和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乌洽会的会展效应不仅遍及新疆,而且通过“走西口”辐射到了国外。已举办了四届的哈萨克斯坦中国商品展销洽谈会就是一例。这一由新疆外经贸厅、中国贸促会新疆分会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主办的展会,不仅吸引了新疆的企业参展,而且吸引了江苏、山东等省市区的企业参展,成为我国在境外举办的三大经贸展会之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外经贸局局长许承志说:这个展会从构思、策划、洽谈到组织、运作、发展,整个过程吸收了乌洽会的许多办会理念、运作经验,乌洽会让我们学会了一个概念:会展经济。
孵化新疆品牌的平台
已成为中国名牌的“天山面粉”是新疆天山面粉集团的产品,15年前第一届乌洽会时,它在新疆面粉业内还是个不起眼的“丑小鸭”。如今,它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在新疆已是遥遥领先。这种“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在15年的乌洽会发展史上不止一个。世界上目前最大的节水农业设施生产商之一,新疆天业公司,去年推广节水滴灌600万亩,而15年前他们第一次参加乌洽会时才推广2万亩。公司原监事会主席祁永柏说:当年那2万亩只在专家中引起了轰动,而今公司已是世界知名公司了。
乌洽会名优品牌推广委员会策划总监闫涌介绍,过去的乌洽会侧重贸易,如今许多参会企业看中的不是它的贸易功能,而是它的品牌建设功能。15年中,先后有100多家企业、400多种产品在乌洽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许多企业和产品通过乌洽会成长壮大,走向国内外大市场。
新疆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秘书长陈生河介绍,新疆许多企业如天山面粉集团以及广汇、屯河、新中基等大企业其实早就不依靠会展销售产品了,它们之所以仍参加乌洽会,说到底是要借乌洽会的人流、商流、信息流,使自己品牌名扬海内外。天山面粉集团品质管理部经理马志忠回忆说,当他们的企业还是“小不点儿”时,看到一家内地面粉商参加乌洽会。这家面粉商当时已经是大型企业,还不远万里赶来参加乌洽会,就是为了使企业和商品的品牌更大更响。这件事对他们震动很大,也促使他们借助乌洽会这个平台,不断做大自己的品牌,乌洽会真正成为新疆最大且无可替代的品牌平台。
更新新疆人的思维习惯
“喀什地区这几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是关键。是乌洽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思想的大门。”说这话的,是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陈季。1990年前,喀什地区的现代化工业企业很少,高科技企业没有一家。当年他们是背着麻袋,拿着原字号的产品来到乌洽会上的。从看着别人谈生意,到自己上阵亲自谈;从片面追求签约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到现在的更理性,对招商项目质量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转变,全是乌洽会培养了他们。
“喀什人过去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好了,后来通过乌洽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走出去,获取更多商机,挣更多钱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就以学汉语为例,今天春天,喀什地区各城乡掀起了一场令人始料不及的‘双语热’,各县市中小学‘双语班’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很多维吾尔族乡亲找到县乡干部,强烈要求办‘双语班’、‘双语幼儿园’。在他们的内心里,真正认识到了一个真理,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学好汉语,今后才能出去读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喀什,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没有语言沟通作保证,如何适应需要呢?”陈季这样说。
最让喀什人自豪的还有,他们借助乌洽会的东风,主动走出去,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召开贸易洽谈会。
乌洽会这个磁场为新疆带来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年年都组团前来参会的山西省代表团一位企业界人士深有感触,他说:当年我们来新疆参加乌洽会时看到的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和陈旧的运作方式,15年来,我们见证了新疆各企业思维观念的变化,更见证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变化。
正是乌洽会这个磁场,让新疆的人们发生着变化,而最主要的就是思想的转变,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