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全国师德标兵”,被誉为“我国新时期人民教师的楷模,师德的表率”之一。
“创造自己崇拜的学生”
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当记者问起林崇德这个问题,已经65岁、当年一口气把所有23个大学志愿都填写为“师范”的林崇德,旋即朗诵自己48年前写下的长诗《理想之歌》作答。其中一句就是:“永恒的事业,创造自己崇拜的学生。”
如今,林崇德已经培养了6位博士后,50多位博士,31位教授,24位博导,这简简单单的几个数据,足以成就林崇德教授“名师”的声望。
对于自己的名望,林崇德并不多谈。相反,对于那些“自己佩服的学生”,他却是如数家珍:多少人因为业务过硬,成为学术带头人;多少学生已经是系、所以上管理干部,其中还有多少已成长为大学校级领导;也有人善于创造财富,资产已经过亿;哪个弟子发表的论文比自己多,影响比自己大……
说起这些,林崇德的脸色是平静的,但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创造自己崇拜的学生,他做到了。
“爱在细微中”
林崇德的爱学生是出了名的。林崇德常常告诉自己的学生:“论年龄,我是你们的父辈,我在内心也把你们当作我的孩子。”
作中学老师13年间,林崇德以师爱赢得了学生的敬服;作大学教授27年里,他对自己那些已经是大男大女的硕士生、博士生的爱护依旧,学生们对他的尊敬和眷念也依旧。所以,自己的中学学生、大学学生以及硕士博士生聚集一处来看望自己的时候,是林崇德最惬意的时候。
林崇德对学生的爱来得细致入微:大到帮助规划学生的长远学科科研建设,小到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外地学生使用而自己情愿安步当车;为困难学生申请各项补助被他当作份内之事;甚至于学生的孩子们吃午饭也让他操心不已……
无私的师爱换回的是学生对他的眷恋和敬爱。从1986年开始,林崇德先后选送16个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或作访问学者,其中15名学生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对如此之高的回国率,有关部门非常惊奇。而林门弟子的回答却很简单――“我们是冲着老师回来的”。林崇德的回答也很简单――“因为‘师爱牵游子’。”
“严在当严处”
林崇德对自己的学生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
“‘师爱’可不只是对学生的关爱、爱护,它还包括一个‘严’字。我的学生都知道,‘师爱’的准确含意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林崇德补充着解释自己的“师爱”观,果然连表情也严肃起来。林崇德教授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每年研究生入学的迎新会上,他每次的发言都是同一个话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做到诚实、宽容、勤奋。
林崇德对学生的“严”也体现在治学上。从学生入门的那一天起,林崇德就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到科研成果、学习态度,甚至于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都做出极为细微的要求。而学生的论文开题、写作、修改,他更是全力以赴,毫不拖沓,也毫不迁就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