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视传播•知名学者•学术含量

2006-0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彬 我有话说
从2005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以“百家讲坛”的形式陆续播出三个节目。一是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一是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一是易中天的“品三国”。这三个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拥有百万以上的观众,
由此而引申出来的纸质产品,也都洛阳纸贵,印有数十万册。

这三位在“百家讲坛”播讲的人物,或者原本不在学界,或者在学界并没有什么名望,但是一夜之间,名声鹊起,成为著名学者、文化名人了。

对这个现象,学界采取了或摇头或沉默的态度。对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最为激烈,认为他的“揭秘”不过是索引派在新形式下的荒唐翻版,是误导读者。对于“清十二帝疑案”与“品三国”学界似乎没有什么反映,只见有媒体记者对这两位学者进行采访,大意是那么多的学者皓首穷经,老死牖下,你们却一夜成名,这样的结果是否公平?对这种带有挑拨性的提问,受访者当然是不以为然的。而对于喜爱他们的广大的观众与读者来说,则是仍然愿意继续做他们的“粉丝”,以至于易中天在签名售书时因为“粉丝”缠绕太多,而不得不停止签售。对于红学界批评刘心武,中央电视台的回应是准备让他继续播讲他的“秦学”。

何以态度如此悬殊?原因就在于评判标准不同。中央电视台是大众媒体,除政治标准以外,考量其成效的另一标准便是收视率,没有收视率的节目,它是不会制作的,而对于高收视率的节目,也绝对不会因为学界的批评而停播。对此学界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播与不播的权柄不在学界手中,他们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在纸媒体上发出几声无奈的叹息而已。由此也就被站在不同立场的人们讥笑为“酸葡萄心理”。

客观地说,无论是“清十二帝疑案”还是“品三国”,就学术而言,都没有什么学术含量。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则与学术无关。刘心武认为康熙皇帝的废太子有一个私生女,被曹家收养,这个人就是《红楼梦》里面的人物秦可卿,因为身份高贵,受到贾珍的尊重,这自然引起雍正皇帝的愤怒,而受到抄家的责罚。刘心武把他这个研究成果称为“秦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通过论据展示论点。胡适先生说过,做科学研究,一是大胆假设,二是小心求证。如果只知道前者而忘记了后者,其结果只能沦为猜谜式的“揭秘”而与科学无缘。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因为这个讲坛的存在,使得遥远枯燥的历史走进了普通百姓的视野;因为这个讲坛的存在,给荧屏面前的观众带来了兴趣与愉悦,为呆板的生活添加了几粒粗糙的盐,这是任何一个科研机构与专家学者难以做到的。大量的普通百姓原意做他们的拥趸,也就可以理解。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讲座不可能有很高的学术含量,原因是“百家讲坛”不是科研机构,不承担科研任务,用学术含量衡之于它,难免有苛求之嫌。而原本默默无闻的学者通过这个讲坛而被打造为名满天下的学者,不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好事吗?当然,无论是学界、中央电视台以及这些受惠于大众媒体的学者都有责任向世人说明,名声高低并不总是与学术含量成正比。否则,超女岂不成了学术泰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