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柏杨的笔墨依然酣畅

2006-0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晓明 我有话说
从2005年秋天至今,北岳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柏杨的杂文精选系列丛书,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三个系列:“疯狂红颜”,“传统大反思”,“文明大整合”。蔚为大观的三个系列九卷本,几乎涵盖了柏杨杂文的全部精华内容。最近北岳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柏杨白话版的《资治通鉴》,倒也可见北岳文艺出版社的大手笔。

上世纪8

0年代在中国内地的思想文化界,柏杨的名声如雷贯耳,在中国一些书店可以偶尔看到柏杨的著作,不用说,那都是一些印刷质量欠佳的盗版图书。现在,可以读到印制精美的正版柏杨著作,这就是一种享受。如同启封存在多年的佳酿,喝起来依然酣畅淋漓。

上世纪80年代任何怀有改革中国的信念的青年人,读到柏杨的书《丑陋的中国人》无不振聋发聩。那时我也加入到反思传统的队列,也喊过一些口号,写过一些文章。直到读到柏杨的文章,才知道什么叫重磅炸弹。后来又读到柏杨的一系列杂文,才知道柏杨打的是连珠炮,其火力之猛之激之久真正是空前绝后。2002年,我到台湾参加柏杨的研讨会,看到80高龄的柏杨先生还是那么精神矍铄。满头银发,凝聚着岁月的沧桑,但他丝毫没有退却。指陈历史,挥斥现实,还是那么尖刻毫不留情。2005年,在《中国人史纲》的发布会上,看到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带来的一盘录影带,那是柏杨先生关于《中国人史纲》写作的一些阐述,他的立场还是一样的坚定,语言还是一样的犀利磊落。当年柏杨在台湾“美丽岛”坐牢十年,在牢里读史写史,勤奋著书,不由得让人对这位老人表示由衷的敬佩。

有很长一段时期,柏杨在台湾被称为“活着的鲁迅”,在对社会现实的尖锐透彻批判上,在用杂文作主要战斗武器这一点上,二者确实有可比之处。但其实质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鲁迅在中国现代时期与中国现代性思想的建构相伴生,他既是奠基者,也是不断的开拓者。他与民族觉醒和解放的历史共命运,也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历史展开同呼吸,所以鲁迅完全被历史化,也被历史象征化了。相比较而言,鲁迅还是属于中国现代被历史化的精英知识分子,他一直是在民族解放与历史觉醒的话语中被阐释和理解的。柏杨所处的历史境遇很不相同,柏杨不承载那么多的历史含义,他更单纯,更加个人化,民间化,世俗化。

柏杨的杂文展开的文化批判也就是世俗批判,他集中注意力于对日常社会中出现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展开批评,针砭时弊,毫不留情。没有人像柏杨那样深入细致地观察世俗社会,他本人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知识分子,甚至更像传统中国文人,生活于民间,既不在大学任教,也不供职于政府公务系统。他是一个自由写作者,一个以卖文为生的人。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柏杨其实是一个十分另类的知识分子,他就是一个“非贵族的”文人,以我的观点来看,他就是一个世俗社会的代言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柏杨始终是站立在世俗社会的立场上来发言,他不是要驯化世俗社会,而是试图建构一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而现代性的民族国家应该是这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的合理延伸。再强调一下,柏杨所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是把世俗社会提升到精英社会的水准,他首先是要建构本真性的世俗社会,其次是要把精英社会拉到这个世俗社会的水准上。因此,他把不停息地针砭社会看成是自己推动中华民族自强自尊的责任。

身为中国人,柏杨如此尖刻地批判中国人,让很多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始终挂在嘴边的信条与经文,人们都乐于充当民族传统精神弘扬的精英,没有人愿意揭短。特别是对于在海外的华人,都乐于把中华民族定位在勤劳智慧、互助友爱的集体。但柏杨痛感中国人存在的种种恶习,种种负面性格和狭隘心理,他直率指出来,让中国人正视,让中国人有勇气面对。柏杨的杂文总是一针见血,嘲讽幽默,妙趣横生,酣畅淋漓。既有对丑态陋习的揭露,也有世俗风土人情的写照,还有对当时流行风尚的描摹实录。这对于了解台湾经济起飞年代的文化风尚也不失为一种参照,这与中国经济腾飞引发的一些社会现象,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