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济宁市市中区委、区政府发起主办的此次“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强调复兴运河文化时代价值,应从运河文化所表现出的四个特性来把握。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傅崇兰指出,只有抓住运河文化的稳定性、延续保存性、继承性以及传承更新性,才能全面掌握运河文化的内涵特征从而指导实践。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总社总编葛承雍强调,作为“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水陆要冲,济宁享有“通则全河通,不通则全河停”的特殊历史地位,在整个京杭运河的发展史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顺治时总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的河道总督驻守济宁,使济宁成为了运河系统管理与漕运转运的中心,这一段集中了当时最出色水利枢纽南旺分水工程、24座大闸,以及体现运河文化的龙王庙建筑群和济宁东大寺,是大运河“线形文化遗产”中具有“地域典范作用”的枢纽重镇。
然而,弘扬运河文化,不能仅仅沉湎于对于过往繁荣的追忆,与会专家纷纷表示,“首先还要从保护运河古遗迹做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在会上披露了其团队最近在运河沿线实地调研的部分资料,他强调,抢救、修复运河沿线遗迹是当前搞好运河文化最为紧迫、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阮教授指出,山东段运河沿线的历史城镇风貌与文化遗产同部分河段一样,正在面临着消亡与变质的危险,此次高层论坛为恢复运河城镇文化建设可谓带来了新契机。然而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遗迹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将盲目开发取代有序使用。他说,“保护也是为了发展,保护好历史,关系到城镇建设形象的展示、文化建设品位的提升以及经济建设和转型等一系列问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邹逸麟进一步分析到,运河古迹的保护还应纳入“寻访古迹”的内容,不应仅仅将保护局限在于对已知古迹的修复上。他还建议,我们应当效仿英国,将民间力量也吸收到古迹保护过程当中,使弘扬运河文化成为当地百姓的一种“文化自觉”。
“发扬运河文化离不开遗迹保护,而保护好历史遗迹又需要维护运河生态环境。”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原副总工程师韩亦方强调,京杭运河作为水利航运工程的物质实体,想要借以存续附着其上的精神财富,生态的保护与治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韩总工强调,生态湖的建立与运河清理是使运河文化“焕发青春”的物质载体,对于维护运河及其运河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重塑“运河之都”是一项综合立体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各个环节的充分配合。生态保护、遗迹维护、民间投入一个都不能少,此外,还必须考虑“如何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实际问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杨开忠认为,济宁市的发展应注重两个方面:其一,突出济宁市市中区在“济、兖、曲、邹”(济宁、兖州、曲阜、邹城)四区一体化中的核心地位;其二,不以牺牲地方文化多样性为代价发展运河文化。既要重振“运河之都”的雄风,又要存续“孔孟桑梓之乡”的文化,做到在兼顾中凸显重点,从而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持续进步,实现传统“运河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全面塑造“运河之都”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