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群星灿烂

2006-09-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 中船集团广船国际董事长、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柱石
神舟飞船、嫦娥一号卫星,已是国人心目中的明星;秦山二期、三期和岭澳核电站,新一代多用途歼击机枭龙04架,兵器工业摩托车全国销量第一,也逐渐为人熟知;令人惊喜的还有:2005年,造船产量连续11年位列世界第三,新承接船舶订单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奋力拼搏、自主创新,特别是“十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实施转型升级,实现平稳快速发展,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成就宛如天上群星,一时难以数清。让我们走近两位分别在航天和船舶领域长期奋斗的老专家,跟随他们去感受其中的灿烂与辉煌!

“我赶上了中国航天的大好时光”

73岁的戚发轫院士,是我国老一代航天人的代表,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相继参与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运载火箭的研制,相继负责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研制。

幼时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的封锁、前苏联的背信弃义,一次次强化着戚发轫航天报国的决心。

1957年戚发轫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现在的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参加导弹的研制。那时,钱学森亲自给大伙讲导弹概论课。破旧的住房、简陋的设备,凭借手摇式计算器和计算尺,一批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在少数回国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了中国导弹的研制。戚发轫说:“当时大家都憋了一口气,一定要造出中国的导弹!”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戚发轫调到1968年正式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当时,条件同样很困难,大家二话没说,边创造条件边干了起来。

卫星天线展开试验危险紧张,令戚发轫难忘。当时一没试验条件、二没防护设备,卫星天线难免折断伤人。他们不等不靠,争分夺秒,在一间仓库中进行试验。试验时,为防受伤,各自在头上顶了一个废弃的包装箱盖,有的爬上房梁,有的躲到墙角,从箱盖缝隙中观察卫星旋转时天线的运动,就这样发现、排除了天线隐患。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戚发轫奉命担任飞船总设计师。中国晚于俄美几十年研制飞船,开展载人航天不能沿着俄美的老路走。他们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近40年历程,直接研制第三代载人飞船,做到了起步晚、起点高、一步到位。

戚发轫介绍,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轨道舱可留轨半年,作为一颗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这种独创性的设计,为今后实施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不止如此,我们的飞船还是当前在用的最大的飞船,采用了现代多项的技术成果。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安全回收,中国一跃成为第三个独立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两年之后,中国又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13年,跨越了美俄40年的历程!

戚发轫感慨地说:“我赶上了中国航天的大好时光,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我和我的祖国

“挺起腰杆,和世界级大船东平起平坐”

李柱石,原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现在虽然从这一岗位上退了下来,依旧忙得不可开交。现任中船集团广船国际董事长、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使他成了一些大船东的追逐对象。

十几天前,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香港船东对他说:“其他船厂挤不进去,广船国际给挤个船位吧?”意即:给造条船吧!

连一位世界级的大船东也提出,要把今后几年广船国际的船台全部“拴住”。意即:希望今后几年你们只给我们造船!

“技术水平、造船质量、交货期都上去了,在国际造船市场才有地位,才能挺起腰杆,和世界级的大船东们平起平坐。”李柱石感慨颇深。

17年前的往事不堪回首。

1991年3月,李柱石率领四人代表团去欧洲上门拉订单。17天里跑了4个国家近20家船东,家家都是客气接待、婉言拒绝。最后找到了一位老朋友――比利时船东,硬着头皮夸下海口,人家才答应与另外一家船东一起订造2艘15万吨级散货船。

代表团喜出望外,回国后连忙参考国外船型提出设计方案……在老朋友撮合下,终于迎来了8月14日签约的日子,可签约当天也是一波三折,从早9点开始,一直到次日凌晨才把这个订单签下来。

起步时,中国船舶工业备尝艰难:被压价、被中途要求改图纸、因拖期被罚款……但邓小平“中国的船舶要出口”的指示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代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鼓舞着中国船舶人顽强奋斗。

他们知道,造船实力的强弱,决定了中国造船人构筑海上长城的能力。

他们知道,军工企业出口意义重大:促进了以民养军的战略调整,解决了军品任务不足时的生计问题,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带动了钢材、机电设备等上百家行业兴旺发展。

20多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的飞速发展令人惊叹:我国年造船量占世界造船总量的份额,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不到1%上升到2005年的18%,排名从第17位上升到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3位。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还在为造船总量突破200万吨而欢呼。到了2005年,全国造船产量已达到1212万吨。

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中,船舶工业最先实现了走出去,最先成为了出口量占产量过半的行业。今年,仅中船集团在建中的江南长兴造船基地,10个月中承接的订单就已达38条、600万吨。这些船舶分4种型号,全是自主开发、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船舶产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