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珞珈学术打造特色名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武汉大学主办主编:顾海良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解放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吴于廑教授,著名哲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先后任武汉大学文科学报主编。该刊现任主编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常务副主编是博士生导师吴友法教授。该刊宗旨在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该刊主要以刊登武汉大学教师、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为主,结合武汉大学文科优势,强调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要求关涉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要求所刊发文章代表本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专业主要覆盖哲学、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目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现有专职和兼职编辑9人,其中教授5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整体质量也始终处在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前列,现为中国中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2001年被评为首届湖北十大名刊、首届湖北双十佳期刊,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2002、2006年,该刊连续被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5年,其专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2006年,该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同时,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来源期刊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会学》文摘的索引源刊物,其影响已经越过国界,走向世界。
追求真理繁荣学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主编:庄辉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1978年复刊。该刊树立开放办刊的理念,始终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原则,尤其在近几年争创教育部名刊进程中不断开拓进取,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繁荣作出了贡献。
该刊的审稿制度为“三层双线五审”制。所谓“三层”,就是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集体讨论后提交室主任和内部专家二审、常务副主编和主编三审的三层审稿;所谓“双线”,就是编辑审稿与校内外专家匿名审稿并重;所谓“五审”,是指一篇稿件从收稿到发稿至少经过5次审稿。
近几年该刊刊登了多篇海外来稿,其中有的作者为国际著名学者。同时,该刊设立了由海内外150余名学者组成的匿名审稿专家库,另外还聘请大批校内外知名学者参与选题策划、稿源组织和担任栏目主持人。
“世界史研究”、“中国哲学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是该刊特色栏目;在栏目设计上注重体现学术争鸣和原创性,注重现实性和应用性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2005年4月,该刊与《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求是学刊》达成共建“现代性研究”专栏的承诺,并于2005年第五期由3家期刊联合推出,迄今已出版多期,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追求真理,繁荣学术”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持之以恒的办刊理念,也是该刊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的根源。
近年来,该刊所刊发的论文有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仅在上海市最近3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该刊获得三等奖以上的有14篇论文。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编纂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中,该刊位列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第五,综合性文科学报影响因子排序第四;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纂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位列全国同类期刊第六。
2004年12月,“世界史研究”栏目入选首批“教育部名栏建设项目”。
求是创新铸精品海纳百川办名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主办主编:胡建淼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浙江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5年,是1988年四校合并后原《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新的基础上的改组和发展。本刊在保持和发扬文史优势的同时,注重加强理论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内容丰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校风为宗旨,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鼓励学术创新,严守学术规范,以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知识增殖、加快期刊国际化进程为己任,努力为具有原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与世界学术对话的机会。该刊办有“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栏目,聘请名家担任栏目主持人,依托国家“985”创新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组织、刊发优质稿件。该刊鼓励、引导和支持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反映前沿和热点,不少论文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被相关立法机构所采纳;来稿量连续3年以每年近千篇的幅度增加,目前年来稿已达五千余篇,退稿率达97%以上。
从1998年第1期开始,该刊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是我国社科界最早采用这一学术规范的期刊之一;2002年,该刊提出“跨校际、跨国际”的办刊理念,打开校门,面向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约稿,聘请国际著名学者担任编委,刊发外稿的比例逐年上升,并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在国内外著名学科文献计量评价系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科研竞争力越来越强。
该刊在学界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审稿专家和读者纷纷来信,称赞本刊“学风严谨,眼界高标”。近年来,先后有2篇论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连获“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浙江省一级期刊”等称号,历获省、华东地区及全国有关期刊奖,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标志着该刊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品位与特色:《求是学刊》永远的追求
《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主办主编:丁立群
继2005年初,“文化哲学研究”专栏入选教育部16家名栏建设工程之后,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又于2006年7月进入教育部第二批8家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求是学刊》的前身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黑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自1974年创刊、1980年更改刊名至今,已经历了32年风风雨雨的《求是学刊》始终以“唯实、求是、图新”为办刊宗旨,坚持“开放、创新、超越”的办刊理念,刊发了大量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章,在学术界拥有较高层次的作者和读者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办刊理念的确立和坚持是《求是学刊》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品位的前提。《求是学刊》很早就形成了开放办刊、学者办刊的独特办刊理念。学刊注重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以制定选题和栏目设置为手段确立刊物的主体意识、编辑的主题意识,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作理路。1992年开办的“文化哲学研究”系列栏目推动了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发展,该栏目入选2005年“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学刊另外辟有“海外来稿”、“国企问题研究”、“苏联俄罗斯法学在中国”、“重塑文学史: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明清史研究”等不定期品牌栏目,在追踪学术热点和策划前沿问题的讨论方面各具特色。编辑部专职编辑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累计出版著作50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50多次以及其他奖励20余次。
黑龙江大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学报工作开辟了良好的空间。近年学校相继出台《进一步加强对学报建设管理的有关决定》和《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对学报建设管理的有关决定〉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以此为契机,《求是学刊》确立了“十一五”发展的两条基本思路:一是内涵式发展之路,二是国际化发展之路。一方面通过本校的学科特色强化专业性学报的学术特色,积极跟踪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率先刊发优秀成果。另一方面通过与《厦门大学学报》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联合开设“现代性研究”栏目、联合开发课题等合作形式,以扩大学术影响。此外配合所开辟的“海外来稿”、“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对话”等新栏目,邀请国外著名学者为本栏目撰稿,通过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邀请海内外学人讲学的形式,建构一种互动式交流。2001年以来,学报连续刊发49位海外学者的文章,邀请国外学者到黑龙江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交流达8次之多,来访人数累计达50余人。
《求是学刊》多次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期刊、北方优秀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曾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三届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期刊。历年刊发的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性文摘转载、摘编的篇数、转载率以及被引次数均名列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前10名。《求是学刊》一直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
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主办主编:何龙群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名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广西民族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从1995年起学报开辟了“人类学研究”栏目,十余年来连续不断地发表了内地和港、澳、台四地,以及国际学术名家的论文,使刊物成为中国人类学关注的中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提升了刊物的学术品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术特色,创出了学术期刊的品牌,获得全国中文社科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引用(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和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等殊荣。2004年12月,“人类学研究”栏目荣列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首批“名栏工程”十六种栏目之一,2006年7月又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刊工程”八家期刊之一。
以此为契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力求弘扬创新精神,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提升学术品位,突出学科特色,进一步实行开放办刊的方针,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促进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提供一个科学园地。
首先,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特色栏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名栏的发散效应,把优势扩大到期刊的其他栏目,如中国-东盟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语言学、文学、法学、哲学等,以形成名栏名刊的品牌影响。其次,走国际化的办刊道路,坚持开门办刊的方针,并采取刊研结合,刊会结合,刊教结合,刊书结合等措施,在加强内部管理、转变工作作风的基础上,规范编辑、校对程序,实行编校分离,强化编校质量责任制,保证刊发文章的学术质量。再次,以扶植和培育中青年教学、科研人才为己任,吸引名师名家,依靠骨干,培育新秀,逐步形成、建立稳定的作者群、读者群。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树立品牌
《当代经济科学》西安交通大学主办主编:冯根福
《当代经济科学》创刊于1979年,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央级大型综合性经济学刊物,是全国经济学核心期刊。多年来,《当代经济科学》以严谨的学术风格和高品位的学术定位在中国学术界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屡获殊荣:1999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1年成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6年7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当代经济科学》一直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在未来的办刊过程中,将特别注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原创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全方位塑造自己的精品品牌。《当代经济科学》将继续开拓创新,继续坚持把“学术质量第一”和双向匿名审稿作为编选稿件遵循的基本原则,积极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鼓励理论与经验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刊物学术质量,努力使刊物成为广大经济与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的学术思想畅通交流的平台。
《当代经济科学》主编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冯根福教授担任。《当代经济科学》开辟的主要栏目有“热点问题”、“理论探讨”、“金融研究”、“产业经济”、“公司研究”、“区域经济”、“宏观经济”、“贸易经济”、“体制改革”、“会计研究”、“财政研究”、“统计研究”等。
立足传媒文化建设知名学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主编:胡智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人文社科版学报。1979年创刊,原名《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更名为《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年更名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广播电视领域和高校文科学报领域有较大影响的著名学术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立足国内外、校内外传媒文化领域的重点学科、重点基地和重大课题,始终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刊物明确定位为“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现代传媒学术刊物,以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为追求,紧紧追踪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学科前沿”,被誉为传媒学术期刊中“学院派”的代表。许多著名专家、学者赞誉《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为“中国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学术阵地”,“大众传播领域引人注目的一面旗帜”,“与世界传媒事业接轨的桥梁和纽带”。现开设有“传播文化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传媒观察”、“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时代”、“个案研究”、“学报沙龙”、“专题研究”、“纪录片研究”、“争鸣园地”、“传媒教育”、“随笔札记”等特色栏目。
创刊27年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的办刊思路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调整,从呈现广播电视教育与业务发展的成果(1979―1990),到跟踪与传媒相关的社会文化思潮(1990―1997),再到引领传媒学术的发展(1997―)。刊物通过大量论文、访谈、对话、个案研究以及大型活动的组织等,一方面在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传媒理论与战略性对策方面特色突出、影响巨大、业绩显著;另一方面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媒学术体系、为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传媒学术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为各个事业领域相互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成为传播学界与传媒业界、传播学界与其他学界,以及中国传媒学界和国外传媒学界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刊物中既有本校的前沿性学术成果,又有近一半以上的篇幅留给了其他院校和业界。这些成果,既有基础理论的开拓性研究,又有应用研究的力作;既有传媒学术成果,又融纳了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既有传播学人与业界的沟通,又有传播业界与学界的互动;既有中国学人的成果,又有海外学者的研究。刊物的角色就是搭建学术平台,为各界的沟通和交流提供桥梁,并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获得多项荣誉称号:“中国新闻传播核心期刊”、“国家信息与知识传播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6年7月入选教育部第二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
关注现实创新理论繁荣学术建设名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主办主编: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2月,原名《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
50多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确方针,坚持“以学术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刊理念,发表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和研究工作者的学术论文近4000篇,为我国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报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坚持开门办刊,开设了“中国农村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楚学暨地域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东方美学与东方文化”等特色栏目,广泛吸收国内外优质稿源,所发文章观点新颖,材料丰富,视野开阔,学风朴实,充分体现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学报期刊界的普遍认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不仅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是“文革”结束前夕(1974年)最早复刊的12家高校学报之一,也是首批(1978年)获准向海外公开发行的两家学报之一,还是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发起单位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新老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读者的积极关心下,在全体学报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报荣获湖北省历届“优秀期刊奖”、“出版佳作奖”,连续荣获“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称号,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最近,教育部又批准成为“第二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入选期刊,进入教育部名刊建设行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将以此为契机,除办好原有重点特色栏目外,开辟“海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研究”等开放性、综合性栏目,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增设“桂苑创新论坛”,反映学校“金桂计划”、“银桂计划”、“丹桂计划”中产生的最重要的创新成果,把学报真正办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部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