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疆奇台县防沙治沙出现双赢

2006-09-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本报讯60岁的克依木・吾不拉音老人坐在夕阳下,默默地看着眼前自家的那座房子。绿树成荫的小院里传来孙子欢快的笑声,老人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老人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西北湾乡牧场村的农民,1967年随父亲来到这片土地。“你看那个被沙子掩埋的房子,那是我父亲盖的第一个

家。再看离我家这边的那个被沙埋掉的房子,那是我们的第二个家。现在离我家最近的这片被沙埋掉的房子,那是我的第三个家。”老人似乎在为我们讲述着一个遥远的故事。其实,这正是老人心中最大的疼。由于沙化严重,老人的家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被迫搬了四次。“现在好了,我现在的这个家已建好快10年了,沙子再也没有跑到我家来,这全靠了县上来人搞了绿化工程呀。”

老人说得绿化工程,是奇台县开展的防沙治沙工程。几年间,在他们的艰苦努力下,沙漠前缘已形成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近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有效地固定了流沙的脚步,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奇台县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南缘,也是新疆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前几年,这里的沙漠出现了大幅度进军良田的势头,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特别是让居住在沙漠边缘的农牧民不得不年年搬家。县委县政府将防沙治沙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结合本地实际,实施了以防沙治沙等林业工程为重点,以工业的思维谋划林业产业的发展,构筑了“九纵三横”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以人工治沙造林为突破,以封沙育林为基础,坚持造、封、飞并举的措施,在沙漠边缘沿线开展了大规模人工防沙治沙工作。

在奇台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卢跃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片封育的沙漠林带里。只见这里人工栽培的梭梭已长到2米多高,过去流动的沙漠地表已开始固化。“我们除了栽种植被外,还在这里开展了经济作物的栽培试验,目前已开始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卢跃湖副站长所说的经济收入,就是在梭梭林里套种大芸等药材。而另一项大工程则是,他们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这里建起了猎隼人工驯养繁殖基地,使这片昔日荒凉的沙漠,成为造福当地百姓的“聚宝盆”。据卢跃湖介绍,奇台县在防沙治沙中注重用政策约束机制和全民义务机制提升和巩固防沙治沙效果,注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根据不同地域沙漠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不同密度、不同固沙措施等多种治沙造林手段,自主研发的梭梭点播器、春季依据土壤表层湿度合理确定沙漠造林时间技术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为了对本县多年的防沙治沙成果、沙漠前沿的生态环境改善程度有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可供借鉴的指标体系。

谈起这一切,奇台县委书记周旭勇说:“我们县境内沙漠面积达489万亩,防沙治沙是我们长期的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从防沙治沙中尝到了甜头,林业人均收入由2000年以前的9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87元,不少农民走上了依托林业增收的致富路。依法治沙、依法治林、科教兴林的氛围越来越浓,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格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