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也能富民?十年前,当江苏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推出种种文化富民的举措时,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文化工作是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文化建设向来只讲投入不求经济效益,靠文化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能行吗?十年过去了,在文化富民政策的推动下,江苏用不争的事实把“问号”变成了“感叹号”。如今,他们
循序渐进的条条新政
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全省的文化事业开始走上全面繁荣的道路。按照“把握方向,以人为本,软硬并举、争创一流”的思路,江苏的精神产品生产、文化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高地缺乏文化高峰、文化体制、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依然存在。
“十五”开局,文化建设怎么办?2001年5月,在全面考察、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江苏召开了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会上,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回良玉提出了“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的全新理念。会议刚开过五个月,江苏就做了四件大事:一是修改完善了《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并以省委、省政府文件印发全省;二是以省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的实施办法;三是成立了省委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全面开展工作;四是成立省五大文化集团。
随着江苏建设“文化大省”步伐的推进,新时期的新问题又逐渐显露:小富即安、守土恋家的思想观念和“重工轻商、重文轻商、重官轻商”的价值取向延缓了江苏文化经济的发展步伐。江苏新一届领导班子敏锐地抓住这两个“缺失”,于三年前果断地提出了“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扬弃了江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文化再造。本月20日,江苏省的文化工作会议又一次拉开帷幕,为建设“文化江苏”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年来,江苏的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无论哪一届领导,都把建设文化大省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有新思路、新点子、新政策,在文化的作用下,江苏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最新公布的全国十强县名单中,江苏就占了七席。
惠及百姓的种种举措
在各项文化政策的感召下,江苏各地做足了“文化”文章,推出了种种文化富民举措,使得文化与经济共谋互动、事业与产业齐头并进,文化大省建设的热潮在全省范围内兴起。
南京市提出了“文化南京”战略,把文化产业确定为南京“五大新兴产业”之一。据统计,南京市2005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73.4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3.05%,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南京市依托文化资源,挖掘产业特色,对一批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包装,确立了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十一五”期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6%。
苏州市提出了“文化强市”的目标。近年来,仅在抢救濒危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上,苏州市就推出了四大举措:建立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体系;精心规划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普查苏州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机制。浓郁的文化氛围为苏州赢得了无限商机。目前,台商投资内地的40%在江苏,而这40%里的80%又在苏州。问及台商为何看准苏州?台商直言不讳:这里社会治安好,文化底蕴深厚,人的素质高。
徐州市大力开发邳州市农民画、民间剪纸、丰县梆子戏等“一地一品”的特色文化资源;连云港市充分利用“花果山”的名声,精心打造“西游记文化节”品牌;无锡市开发和完善了三国城、灵山圣境等18个年接待量在1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和景点……文化,已成为江苏各地不可或缺的经济增长点。
本着“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的理念,江苏充分利用“三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带来实惠。在江都市的一个村庄,一位叫张志友的盆景专业户正跟着江苏农科院的专家学习培育盆景。在“三下乡”活动中,徐州某局的一位同志将结对子的100多户种植大蒜的农民组织起来,给他们订了农业杂志、报纸,赠送了一台电脑,教他们上网找信息。
结果,这些农户的大蒜全部外销到广东,甚至出口国外。得到实惠的农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真没想到,城里人送下来的科技、文化能起这么大的作用。”
未来五年的件件实事
如何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是江苏领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本月召开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省长梁保华向7400万江苏人民承诺:未来五年江苏要办十件文化实事,各级政府的文化开支要确保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未来五年,江苏省将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为了给低收入群体提供“文化低保”,江苏将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开放;国有艺术院团、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或放映;积极开展为农民工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江苏将优先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江苏大剧院、南京博物院二期、江苏广电城、江苏国际图书中心、有线电视“村村通”、乡镇文化站建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十个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方面,江苏各地将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用三年时间,全面解决620个无房和面积不达标文化站建设问题;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0年实现县有分中心、乡镇有服务点、所有行政村和50人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为满足农民健身需求,江苏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已全面启动,省、市、县三级财政加大投入,省体育局也将分5年投入1亿元,在全省农村引导建设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
如今在江苏大地,许多农民每天午后都要到村里篮球场上一显身手。村民说,自从有了健身打球的场地后,孩子们上网打游戏的少了,大人打麻将的也少了。在“篮球之乡”丹阳,目前已完成130片篮球场建设,占全部225个行政村建设任务的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