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京:把握千年历史文化脉搏

2006-09-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文婷 我有话说

近日,南京投资1.7亿元抢救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将其四周低矮民房拆迁,恢复老宅的本来面目。据悉,除了复建甘熙故居宅内津逮楼(江南著名藏书楼)和后花园外,南京还将修建票友房、古戏台,设立“旧韵城南”、“金陵工巧”展示区,介绍南京地方史、戏曲,展示老城南老行业、手工艺和市井生活场景。

故居是南京老城的精华,是南京几千年文明的缩影。从东吴开始,古都南京历经十个朝代,历代城址相互叠加,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起承转合的“建康”文化

以建康为中心的六朝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呈现出转型时期的特点。社会思想自由奔放,学术领域流派纷呈,文化艺术广收博采,科学技术开拓创新,佛教文化空前繁荣,从而使由于战乱而濒于毁灭的汉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和弘扬。

据史料记载,魏、蜀、吴三分天下,立国江南的东吴于公元229年定都建业,使南京从江东一县,一跃而为国都,揭开了南京建都的序幕。以后,东晋王朝和史称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相继建都于此,城名建康,前后320余年之久,史称“六朝”。这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极盛时期,它以其优越的地缘政治条件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连续300多年成为了汉族封建王朝中心。北方大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六朝的建康城已成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大都市,与古罗马城一起被称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脉相承的南都繁会

南唐国都金陵城,在废置夷平的原六朝建康城上扩建,使南京城又一次大规模地发展,为明清时期南京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绚丽繁荣的南唐文化则延续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脉,成为南京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南唐亡国后南京归入了宋朝的版图。南宋建都杭州后,南京一直作为陪都。在南宋时期毁于宋金战争的建康城得到修复,城市经济得到复苏。政府采取劝农政策,兴修水利,奖励农耕,同时发展丝绸、染织、造纸等手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商贸繁荣。

明代朱元璋定鼎金陵,南京首次成为中国统一王朝的国都。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以南京为留都。清兵入关,明宗室福王在南京建立弘光王朝,史称“南明”。明代南京都城建设得到空前发展,营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砖石城墙,在旧城的基础上对城市重新进行区域划分。宫殿、坛庙、陵墓、衙署、府第、寺观等一系列皇家建筑、礼治建筑、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兴起,体现了大明王朝的宏伟气势和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改革国家机构,恢复和发展生产,奖励农桑,实行轻徭薄赋,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南京呈现都市繁荣的盛景。明代南京文化兼容南北、吸纳唐宋文化所长,形成多元化的都市文化,在史学、文学、戏剧、绘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风采奕奕的城市新貌

民国时期,南京城市发生了根本转变,城市规模彻底突破原来的城市封闭格局,在开放性的首都规划和建设中成为近代都市的典范。同时,与城市功能配套的市政和交通体系逐步完备,工商业随之繁荣发展,城市人口最多时达135万人。南京还是当时的教育中心,拥有数十座高校和科研机构。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从此,南京翻开了“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在全国城市各项评比中,获得过多项国家级的殊荣:“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一系列称号是近年来南京城市全面发展的最好证明。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南京被列入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胜古迹有253处,其中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4处(43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117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9处(289个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是南京市立足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也是南京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以长江为主轴的“一城三区”的城市扩张思路,突破了原有的城市框架,推动着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河西新城拔地而起,地铁长龙穿越主城,长江架桥沟通南北,人文教育优势凸显,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