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是人才造福单位,还是单位造就人才

2006-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咏铃 我有话说
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不论商家还是学校、机关和事业单位,要想遁形独立都是天方夜谭,谁都被不自觉地裹挟着竞与同类试比高。而正如已是人所共知的――竞争的关键最终取决于人才,谁赢得了人才,谁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对于人才的推崇和思慕可以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普遍和热情高涨。谁都想择良才而
用,人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感。

究竟是人才造福了单位,还是单位造就了人才?话不可一概而论。

首先得承认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绝不只是充饥的画饼。真正的人才之于单位确实不亚于擎天柱,他们用其智力、才力、能力换取了远比单位花在其身上多得多的利益。作为策划大师,他们的一个金点子可以让企业起死回生;作为研发骨干,他们的一个技术创新可以让利润呈指数倍增长;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们的号召力可以带动一支梯队,掀起学术研究的热潮……这些都非虚妄之谈,现实中的例子俯拾皆是。正因如此,人才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人才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流动自由。应该说这是好事,它唤起了人们对知识的热爱,对人才的尊重,使得才尽其用,为社会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和财富;而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在各单位间自由而广泛的流动,会促使人才不得不面对新的平台,不得不及时地发展和提升自己,始终保持常新的知识储备和旺盛的创造力。与此同时,这种流动也带来了单位与单位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加速了先进技术与成果的传播和流通。

然而,现实生活呈现给我们的却不尽然。在这看似繁荣的人才流动背后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以高校为例,这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硬件设施建设到学科专业建设,不论名气大小,所有高校一律都在厉兵秣马,大势扩容。人有我无的专业我也要有;人有我有的专业,是专科的就要拚力升本;是本科的就要想法申硕;有硕士点的则要抢滩博士点。一时间,专家、教授、博士、导师身价倍增,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竞相争取的对象。然而殊不知,就在各校放眼校外,极力挖掘人才的同时,本校的优势资源却也正被其他学校觊觎,于是就在费尽千辛万苦打造好一个专业的同时,一个本来是寸之所长的传统专业却因人才的流失而濒临瓦解。如几年前实力雄厚的西南政法大学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俊杰被湖南一所大学挖走,一时间让这所大学的法学专业令人刮目,然而只不过三年,这批才俊连同本土的一些人才又相继被其他院校挖走,不曾想也落入了昔日西南政法的尴尬。如此又怎知其今日不是其他院校的明日呢?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流动给学术带来的繁荣,只是感觉这种人才的交换和流动总有那么一些遗憾,如果能找出并剔除这种黄钟大吕之下的不和谐音符,岂不更好?

我们说人才肯定是要引进的,否则就是固步自封。问题是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人才”这个名,还是需要用其实。如果仅仅是图其名来装点门面,怎怪得人才朝来夕去,最终连既有的人才也纷纷背离;如果是要用人才之“才”彻底改头换面,那就先得明确自己究竟需要哪种“才”,人才引进后究竟得如何用,才不至于浪费既有资源,使得肥水流到外人田。所以单位之用人,关键在于相人、善用,而不是一味地想着“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与其整日想着引进“人才”,而不去琢磨究竟何为人才,只冲着可以定义为“人才”的那些标签(如学历、职称、证书等)来进人,结果要么成为人之跳板,要么成为人之温柔富贵乡,付出与收益严重失衡;不如将求贤若渴之心老老实实安于胸膛,认认真真研究何谓人才,所需何种人才,怎样使人尽其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