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起帆许振超孔祥瑞 |
|
我和我的祖国 |
他们是见证者,目睹了中国港口建设初期的艰辛,经历了上船下船肩挑背扛的日子。
他们是亲历者,亲手缔造了中国港口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让无数世界大港的名号一次次落在中国,落在这条属于中国的蔚蓝色海岸线上。
他们是创新者,并常常感到,有一种力量,让他们创新不止。
包起帆:改变“中国工人都是打工族”的偏见
2006年9月25日,电话那头的包起帆结束了一天的会议。谈起上海港的变化,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感慨地说:“1968年,我刚来到港口,上海港那时的吞吐量3570万吨,在世界上没什么地位。经常是压船压货、人拉肩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港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4.43亿吨,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1808万标箱,稳居世界第三。”
伴随着上海港的巨变,这位曾经的码头修理工也完成了一系列角色转换。从码头装卸工到修理工,从车间副主任到工艺科科长,从公司总经理到集团副总裁,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对技术创新的执着。
四个月前,他站在了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的奖台上。这次,他同时获得了四块金牌。展览会主席格雷斯先生说,“在具有105年历史的巴黎国际发明展上,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佳绩还是第一次出现。”回忆当时,包起帆说:“当全场一遍又一遍响起热烈掌声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个人的成就与祖国的荣誉密不可分、紧紧相连。”
“我们这一代,基本上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过去叫做‘老三届’,”包起帆说,“从一个普通的码头工人成长为教授级高工,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到站到国际领奖台上,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通过不懈努力,终将改变世人对‘中国发展要靠外来技术’的偏见,终将改变‘中国工人都是打工族’的偏见。”
“报效祖国是我们这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我们创新不止的动力。”包起帆说。近年来,为了提高上海港核心竞争力,他和他的团队完成了集装箱智能化管理系统、全自动堆场技术、集装箱电子标签技术的创新,这些技术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现在,他们关注点转向了散货,开始进行装卸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研究。“我们准备建世界第一台全自动散货矿石卸船机和装船机。”包起帆说:“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他说:“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应辰在上海外高桥五期码头考察时,深情地讲:小包,真有福气,这么大的码头一年半就建成了。我们干了一辈子,想当年,能干上一两个万吨级码头就很了不起了。你们赶上了港口发展的好机遇,逢上了一个好时代。”
许振超:自信面对“世界的疑问”
9月25日,许振超来北京参加全国技术能手颁奖大会。
见到记者,许振超的脸上洋溢着一份自信。“不久前,我去了新加坡的著名码头。集装箱码头代表港口的现代化程度,世界水平最高的集装箱码头在亚洲,而亚洲集装箱码头之最当数新加坡。到了新加坡,我感到,中国的集装箱码头在现代化程度、堆场整洁程度等方面并不会比他们的码头逊色,有些方面,甚至更好一些。可以去看看上海的外高桥码头、看看青岛港前湾码头,无论从码头设计、机械先进程度、堆厂布局都是世界一流的。”
许振超说:“这些年,到青岛港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问我,你去过世界最先进的码头吗?我的回答是,最先进的码头就在这里。”
许振超告诉记者,这几年,港口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以前港口发展主要依靠规模扩大,依靠设备、人员投入。而这种发展方式在现在行不通了。“三年没有批准建立新的码头,我们只有在原有的地方想办法。一是改进管理,二是改进装卸工艺,三是技术创新。”许振超说。“装卸效率最终归结到设备效率,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操作和管理上把活儿干好,使设备效率达到极致。”许振超说。
许振超的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三天不学习,话都不会说。要如饥似渴地学,因地制宜地学,有的放矢地学,在岗位上结合实际学。他说:“过去,我如果有遗憾,也许我还有时间弥补。现在,我有一些担心,还有遗憾,还想干,但时间越来越紧迫。”
今年,许振超和他的团队再次通过自主创新,将集装箱轮胎吊由内燃机驱动改为电驱动,不仅填补了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革新领域的世界空白,每年还减少油耗700万公升,年节支3000万元以上。
孔祥瑞:“中国工人不做机械的奴隶”
9月25日,孔祥瑞也来北京参加中华技术能手颁奖大会。他此次获得的是中华技能大奖。
51岁的他在天津港工作了34年。现任天津港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队长。“我十七岁来到天津港学开门机,天津港就四台门机,港口条件非常差,工人们很辛苦,基本是体力劳动,肩挑背扛。”孔祥瑞回忆说。从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天津港的吞吐量达到2亿吨,超过了2001年之前49年港口吞吐量的总和。去年达到2.4亿吨,今年将突破2.6亿吨。
孔祥瑞说:“咱们工人绝不能做机械的奴隶。再先进的设备在不同的地区环境中、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作为一个工人,也许没有能力把进口的大设备进行整体改造,但我相信,可以在一些环节解决问题,通过技术创新让操作更便捷、更安全、能耗更小。这同样是创新。”孔祥瑞说。
2002年的一件事,让他至今难忘。
“2002年的夏天,我突然接到通知,一号门机的中心受电器烧了,所有的设备停止工作。进入受电器机房,两平方米的屋里全是浓烟。我们五个工人挤在两平方米的小屋里开始抢修。屋顶是铁皮,晒得滚烫,屋内的温度超过50度,我们都穿着连体服。工人们弯腰下去抢修,汗水就顺着领口流下来。四个半小时,我们五个人喝了六箱矿泉水。修完后,我们浑身没劲。”孔祥瑞下定决心,这个汗不能白流,这件事不能白做。绝不能让它没完没了的坏。他带领队里的技术骨干成立了攻关小组,终于查找出中心滑环设计上同心度不够、结构不合理、受电器高度过高三大缺陷。于是,他重新设计改造方案,经过三个月的探索攻关,彻底解决了门机中心受电器短路,造成滑环烧毁致使门机停工的问题。
孔祥瑞的创新还源于他对工人兄弟的爱。
“咱们工人要站在高20多米、长度仅2公分的木板上更换皮带的挡板,每周要更换三四十块,十分危险。”孔祥瑞说。于是,他把原来的挡板改成方格组成的耐磨衬板,都由150×150毫米的方格组成,煤炭到这里就会填满方格,下次再冲击到挡板时,就变成了煤和煤的冲击,不会造成挡板的损坏。采用这种挡板后,再没有更换过一次。
多年来,孔祥瑞曾先后开展技术革新项目130多项,仅2001年以来的51项成果就为企业创效6228万元。他说,作为当代工人,不仅要用汗水建设我们的国家,还要用科学技术创造财富。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更有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