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如今上海初步形成了一个
上海还是我国内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在上海设立各类营运中心,包括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等世界金融巨擘在内的30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相继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或分支机构。数据显示,到去年底,上海拥有各类金融机构610家,其中,银行类机构231家,证券类机构110家,保险类机构269家;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50%以上,外资保险公司的总资产占全国外资保险公司的30%。全市金融资产达到3.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
国际经验表明,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金融自主创新能力。国际金融中心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创新最为集中的地方。上海在推进国际中心建设中,也十分注重金融的自主创新。在全国金融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上海更是先行先试,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上海目前已成为我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
2005年12月20日,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与英国德利万邦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首家货币经纪公司;2006年9月8日,备受关注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一举改写了我国金融业没有专业期货和衍生品交易所的历史。货币经纪公司和金融期货交易所等新型金融机构落户上海,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基本确立了上海作为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自主创新的能力。
2005年,上海实现金融业增加值接近690亿元。金融业在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中的核心作用已经确立,金融中心的辐射效应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其规模、流向已对长三角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12月末,上海流向江苏、浙江两省的贷款占全部异地贷款的55%以上,本年度上海金融机构新增企业贷款中,有近1/3投向了外地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异地信贷资金流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有利于区域金融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陆铭博士说。
据记者了解,“十一五”期间,上海明确将“发展金融业”列在“十一五”各项发展工作的首位,提出“将进一步探索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有效方式,优化整合地方金融机构,引进和组建新兴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人才”。在当前,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更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上海金融开放、金融集聚、金融创新效应无疑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