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循环经济铺就绿色和谐之路(图)

2006-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走进苏州高新区浒墅关树山村,宛如进入了世外桃源。淅沥的小雨中,弥漫着清新的甜甜的果园气息。山坡上,翠冠梨树郁郁葱葱;山下,弯曲的小溪水清澈见底。“以前,附近的高岭土公司只要一开工,天上就会卷起吓人
的‘乌龙’,地下则爬着‘白龙’。晾在阳台上的白衣服很快会变成黑衣服,鼻子里吸进的粉尘让人透不过气来。”家住高新区浒墅关许家桥一带的张阿姨告诉记者,“可是最近三年来,‘乌龙’再也没出现过,周围的空气越来越清新了。”对于中国高岭土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循环经济带来的,除了张阿姨这样的直观感受,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起死回生”。

“吃垃圾、吐黄金”。游客在苏州高新区发现了像精灵般在水中翩翩起舞的桃花水母。就像一部情节紧凑的电视连续剧,苏州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可谓步履匆匆

“中国高岭土公司只是苏州高新区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书记王竹鸣告诉记者,“高新区连接着苏州古城和风光秀丽的太湖,是一处山清水秀、生态极为敏感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指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必然选择。”

作为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国家级示范区,苏州高新区从2002年起就把循环经济理念推广到区内的每一家企业。一条长长的“绿色产业链”,以及“吃”垃圾、“吐”黄金的同和矿业资源综合利用公司,是苏高新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循环经济闪光点。

“吃”的是电子垃圾,“吐”出来的却是黄金,这个“神话”让所有到苏州同和矿业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参观的人赞叹不已。“我们区内拥有很多IT企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废弃物,不处理会造成污染,处理又会增加企业成本。”苏州高新区环保局局长曹俊告诉记者,“2003年,我们到日本屈指可数的有色金属企业同和矿业进行考察,他们取得了日本第一张资源回收再生利用资格证书。而他们对废弃电子垃圾的无害化高科技处理技术,有效解决了电子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问题,还不占用任何原材料,这正是我们想要引进的企业。”就这样,投资1200万美金的苏州同和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其湿式和干式工厂分别于2004年12月和2005年5月顺利投产,这是第一家参与中国废物处理等综合环保业务的日资企业,公司每月可从电镀废液和旧线路板、CPU等电子废品中,提炼出10公斤纯度达99.9%的黄金。“补链”战略的推行,使高新区逐步形成了“松下电工线路板产品链”、“福田金属废水代谢链”、“新航发泡纸产品链”、“古桥物流废木材产品链”等十余条工业生态链。

就像一部情节紧凑的电视连续剧,苏州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可谓步履匆匆。2002年12月起开发建设的环保产业园,已先后进驻50余家环保企业和科研机构,产业内容涉及与环保相关的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等7大类,其代表性技术和产品已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至2005年,高新区逐步推广、评选“百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爱普生、紫兴纸业、佳能公司、华硕集团、高岭土等100多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去年累计节水560万吨,节能降耗17.6吨标准煤,直接经济效益约9000万元;2006年1月,苏州国际环保产品技术交易中心成立,这是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支持下开发建设的一个大型国际环保产品技术交易平台,也是国内首家专门为环保企业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纵观苏州高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历程,绿色采购、‘补链’招商、静脉产业、创建绿色高新区以及环保国际合作是五大主旋律。”苏州高新区循环经济推广中心主任王永刚说。

天更蓝,水更绿,循环经济使苏州高新区成为适宜人居的“姑苏新天堂”。来到白马涧风景区龙池,山体披绿,流水潺潺。今年6月,游客在这里发现了像精灵般在水中翩翩起舞的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那些水体清澈,绝无污染的环境里才能生存。”专家介绍,“这说明苏州高新区的环境保护得非常好。”看得见的风景下,潜藏着苏州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后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一串崭新数据。近5年来,苏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0%以上,去年达到了1290亿元;与之形成反比的是,今年区内万元GDP能耗将降为0.3吨标煤,用水量减为9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可达85%。苏州高新区初步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循环经济救了我们的命。”

“我们是一家国有矿山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国有老企业身上郁积的‘内忧外患’一齐爆发。采矿设备老化、矿山接替严重失调、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的比例达到了1:1,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甚至是资不抵债;2001年,苏州高新区北扩西进,我们这个‘山沟沟’也变成了市区规划区域,土地实施集约利用,政府不再批给我们了。”和记者聊起往事,中国高岭土公司副总经理郁离炎记忆犹新,“最关键的是,一直以来矿山企业都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原矿分选所产生的矿渣都废弃不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2001年,公司处于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要么倒闭,要么寻求一条新的发展路子。”

痛定思痛,自2002年起,中国高岭土公司通过矿产资源的最大化循环综合利用,不仅“吃干榨尽”,实现了无尾矿生产;而且还延长产业链,变废为宝。每年10万吨的矿渣分离成了可再次利用的高岭土、可制作道板砖等建材产品的石英砂,以及化工用的黄铁矿等三种新产品。单3万吨高岭土产品,一年就能增加净收益1200多万元,还节约了7万多吨高岭土原矿。“对于一家连年亏损、穷得揭不开锅的企业来说,这可是一笔喜人的收益,企业就此开始转活了。”已为公司服务了40多年的赵师傅喜上眉梢。

尝到了甜头的高岭土公司,不断加大技改力度,完善循环链。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太阳能,以自然干燥法取代燃煤干燥法,制作了1500多架经济实用的晒泥架,增加了几万平米晒场。现在,公司90%以上产品的干燥只需自然晒干,年耗煤量从6000多吨降低到不足1000吨。对部分仍需燃煤的高档产品的干燥,公司自行研制了喷淋消烟除尘装置,做到烟气达标排放;通过安装袋式除尘设备,不仅消灭了粉尘,而且每年可回收四、五百吨超细粉状产品。张阿姨所担忧的“黑龙”和“白龙”自此不见了踪影。在高岭土公司,上上下下都喝“阳山白龙”天然矿泉水,这是公司使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处理工艺设备对矿井水进行清浊分流过滤后,生产出的优质天然矿泉水。如今每小时生产能力达600桶。

2005年,中国高岭土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上交利税1500万元。“四年前,我们连税金都欠着国家的,现在可是高新区的纳税大户了。”郁离炎展望起前景,“‘十一五’期间,我们还将吃准循环经济这条路,在投入近亿元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继续投资8000万元,发展2万吨高岭土高档粉产品生产线等5个项目,使企业逐步实现从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向科技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能够日处理垃圾15吨的企业每天只收到2吨原料。“我们无法与‘游击队’竞争。”法制、财税、宣传,循环经济的三个关键词

2006年7月8日在苏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上,“绿色家庭”让人感受着循环经济“点石成金”的魅力。利用太阳能转换成的电能,“电波手表”能自动修正时间、日期;高温生物处理式垃圾处理机,利用高温生物类和白金触媒双重脱臭;家用太阳能、风力等混合动力发电装置,只需装上阳台,连上线路板,就不用愁家里停电了。一位普通参观者有感而发:“这种类似于‘概念车’一样的循环经济理念展,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就像海市蜃楼,看得见摸不着。”

百姓之言正是政府所忧。从小学开始就接受祖国“地大物博、矿产丰富”教育的中国人,目前资源形势不容乐观。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以拼资源消耗为主的“粗增长”特征明显。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成为唯一出路。然而,目前除了重庆、贵阳由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6部委确定的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以及苏州高新区等全国试点单位,循环经济尚未能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开来。急于发展却为何步履缓慢?

法律法规制度“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中央政府的主导,基层领导干部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越来越充分,各地把发展循环经济的调子定得很高。早在2003年9月,‘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环保专家们在多个场合表示,“但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严重缺位,管理体制尚没有明确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没有普遍形成。因此,急需加快立法步伐,引导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化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正是缺乏法律法规作“保护伞”,苏州同和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自开业以来,一直“吃不饱肚子”。记者看到,在偌大的生产车间内,只有一位工人正在分捡电子废弃物。工人告诉记者,公司日处理能力达15吨,但实际每天只有2吨的处理量,仅占生产能力的20%。尽管目前我国每年有上千万部手机和上千万台电脑废弃,江苏、浙江等地的环保处理企业,却都遭遇着同和这样的窘境。同和公司总经理孙田裕美苦笑着告诉记者,“我们投资了1150万元对排污排废气等进行环保处理,相当于总投资额的11%。而一些不正规的小厂家,不做任何废水、废气处理,环保成本很低,他们开出的废品回收价格远远高于我们这样的‘正规军’,我们无法与这些收购‘游击队’相竞争。”企业拍卖垃圾,孙田裕美总会亲自参与招标,价格定到了微利甚至是不赚钱的程度,但“九次招标无一次胜出”。郊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透露,个别打着环保处理幌子的垃圾收购“游击队”,在凌晨两三点钟偷偷把电子垃圾运到外地焚烧,烧完把剩余的铜回收后就打道回府。而此时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电线烧焦了的臭味,燃烧产生的二垩英等致癌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孙田裕美呼吁国家能尽快建立IT废弃物回收体系,让他高兴的是,与首届循环经济博览会同期召开的循环经济立法与政策研讨会上,我国循环经济法的法律草案轮廓渐清。制度设计突出了可操作性,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注重实际效果。主要法律制度包括: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鼓励、限制、禁止名录规定制度,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产品的优先准入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与考核制度等五个方面。“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齐建国指出,“法律的完备只是开始,后期的执法也十分关键,执法必严或许是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火焰山’。”

财税杠杆须助力循环产业发展。“从短期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成本的增加,而企业追求的是直观的经济效益,没有政府在财税等方面的支持很难推动。”中国高岭土公司副总郁离炎根据切身体验告诉记者,“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有时花一块钱就有可能创造一百块甚至上万块的经济价值。政府应该对垃圾焚烧发电、再生纸制造等资源再生型企业扶上马,送一程,使他们能够在与传统高能耗、低价格产品的竞争中先活下来,再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大等增强竞争力。”重庆大学副校长、教授陈德敏认为,来自德国等循环经济建设良好国家的经验表明,采用经济手段,特别是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建设的财税政策能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行为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通过征收资源税、环境税,用经济杠杆调节资源的需求强度;建立来自多渠道的相对固定的资源循环利用基金,主要用于扶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教育培训、奖励及扶持具有较强社会效益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

同时,整个社会应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培育循环经济发展的土壤。“循环经济是什么?目前除了专业人士没有几个讲得清。要让循环经济走进千家万户,需要有个理念导入的过程。使老百姓养成节约、环境友好的意识,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土壤。”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宣传部长郦小萍深入浅出地告诉记者。在这方面,苏州高新区在全国先行了一步。前来参加循环经济博览会的专家们评价:“他们的妙招就是从娃娃抓起。”13家绿色学校、2个绿色社区、100多家绿色企业以及1000余家绿色家庭,编织出了高新区循环经济网。每个双休日,名城花园义务环保宣传员、退休教师张辰光总会和小外孙一起,在小区内“练习”垃圾分类、散发环保宣传册:“当阿爹(外公)老得走不动路时,你就来‘接班’,替阿爹进行环保宣传。这样,我们的绿色家园就一直有守护卫士啦。”

 

上图:苏州高新区外景

下图:苏州高新区环保局编写的环保读本深受孩子们欢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