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三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讨会召开

2006-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邱江宁 我有话说
由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不久前在杭州、金华举行。80余名专家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规律以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相关领域的探讨展开讨论。

陈大康及其弟子韩伟表通过大量第一手

资料,以编年的方式来重新构建文学史的基础,试图影响乃至颠覆人们的文学史定见。范伯群指出《海上花列传》虽没有借助西方的影响,却在小说写作以及发行渠道等层面彰显出迥异于传统的现代性。王嘉良指出了晚明小品对于现代艺术散文的文学发生学意义。黄仁生认为,现代文坛对于公安派的发现和接受,表明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演变的必然性;现代文坛围绕公安派的一系列论争,又说明文学古今演变的多元与复杂。

梅新林从中国古代自西周以来就存在的陪都这一独特文化视角探讨陪都文学的特质及其演变,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了新视角,也丰富了文学史面貌。而陈开勇的《佛本生与〈武王伐纣平话〉》、张勇的《悍妻与弱夫:从一种经久不息的婚姻模式看中国小说的古今演变》、徐艳的《试论散文语言意义层面的音乐美》等都是从古代文学的某个创作现象来研究其历史的演进。何宗美的《明代南京文人社集与文学流变》则是从社团的角度来探讨文学演变的轨迹。

高玉认为,古诗词自身存在许多的特质使得它们不仅不能通过“今译”以达到推广和普及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伤害。骆寒超、陈玉兰则认为新诗已具有自己的反传统的传统,虽然这一传统有好的地方,但文章更犀利地指出,如不消除一些非诗的东西,新诗就发展不下去。

谈蓓芳认为,由于《狂人日记》运用了国外的文学格式和手法,“呈现”其“深广”的“忧愤”,这在中国的传统中是上无所继承的,所以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潘正文指出,人们在深刻考虑“西学东渐”对于中国文学观念由“古典”向“现代”演进与发展的意义之际,往往忽略了“东学西渐”对中国文学观念演进的深远意义。而关爱和则从中、外对接的角度探讨指出,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是在“内源”与“外源”的合力下,通过各种微妙的化合与融通才最终实现的。

董乃斌从文本、人本、思本、事本的角度来剖析文学史类型的多样性和无限性,从而为文学史研究找到了最新的突破口。黄曼君也从古今贯通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式作了多角度、多侧面的阐发。

廖可斌概括古今文学演变研究的意义:打破文学研究中的边界和壁垒,打破条块分割,建构一种古今贯通、中西贯通的文学研究体制。章培恒总结此次会议丰富深入,有许多新成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