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此文化浮躁让人悲哀

2006-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巴黎记者 宋斌 我有话说

“卢浮宫收藏《八骏图》”被广告一时,上海《文汇报》近期报道该事件的相关文章引起了本报记者的注意,日前记者在采访卢浮宫博物馆的同时,也对该报驻法首席记者郑若麟进行了采访。

记者:冷静思考该事件的来龙去脉,你的感受如何?

郑若麟:坦率地说,到卢浮宫

采访并被告知“卢浮宫收藏《八骏图》”不是事实时,心情非常沉重。开始我曾问,会不会有语言不通的误会,但卢浮宫方面答复是绝无可能。另外,根据画作者网站介绍,我发现法国里昂一所大学网站今年3月31日介绍了画作者和他的一幅画。法语文字中列出了一大串头衔:如明朝皇帝的第十六代后裔、中国传统国画院创始人、北京某书法学校创始人和传统绘画俱乐部主持人等。文章也介绍了画作者在巴黎和北京所举办的展览。但在这里,《八骏图》“被卢浮宫收藏”这么重大的事情却只字不提。显然,卢浮宫是看得懂法语。

记者:揣摩此事件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郑若麟:中国艺术市场刚刚起步,对艺术的欣赏、交易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什么样的画具有收藏价值,什么样的画家值得长线投资,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评判标准。在国内众多画家中,有人想出人头地,特别是想尽快“成名”以提高自己身价,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一些心态浮躁的画家便在“画外”做功夫,走“捷径”。从去年11月媒体上开始炒作《八骏图》被卢浮宫收藏,画作者的画,按他自己网站上的说法,价格随之而涨,已经达到每平方尺5万元。从这点上,大概也可理解这一事件的起因。

记者:这是学术造假?

郑若麟:艺术造假是学术造假中的一个特殊的门类。艺术不是科学,无法精确地计算出其价值,也很难成立一个评判委员会来评选。因此便会有人想到将国外的博物馆拉来做吓唬国人的虎皮。其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心态应该引起深思。我认为,这一“丑闻”其实反映了当今中国年轻文人的一种文化崇洋心态和投机心理。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西方艺术界至今对中国水墨艺术的玄妙并不怎么明白。而一位年轻国画家,居然想到将自己的画送给卢浮宫,再回过头来用卢浮宫来向国人证明自己是所谓“古往今来第一人”,其反映出来的那种文化浮躁心态怎能不让人倍感悲哀!

记者:学者,包括艺术家,追求的是“德艺双馨”的最高境界。针对其具有育人的社会责任,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郑若麟:仅仅一人是无法撒下如此“谎言”。新闻媒体在传播谎言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像这种影响重大的新闻,应该向卢浮宫博物馆直接核实。这类假新闻的模式都是一样的:到国外转一圈,回国后找个记者,吹嘘一番,比如“被哪里邀请讲座了”、“被哪里评了个什么头衔”啦,于是记者便被蒙晕了。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一些可能性,比如成为“利益相关者”。广告也应打假。“卢浮宫收藏《八骏图》”的假广告,居然做到国内一些很有影响的报刊上去了!对虚假、欺骗性广告在欧洲是有一整套惩罚法规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