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自2004年11月重新开馆以来,红色旅游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先后被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辽宁最美的红色景区”等荣誉称号。2005年
打造具有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工程
为改变革命类纪念馆游客量低迷的局面,辽宁省、锦州市投资6000万元,率先对落后的陈列和园区进行改造。重新定位了辽沈战役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确定了“新中国的曙光从这里升起”的主题词。在设计规划上向世界级博物馆的标准看齐,确定了以军事文化特色为主的设计理念。改造后的新馆由原来的10万平方米扩展到18万平方米,建设了5000余平方米的胜利广场,设计建造了雕刻50000多烈士名字的中国最长烈士名录墙。
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和旅游审美的需求,辽沈战役纪念馆在陈列艺术形式上,瞄准世界高新技术展示手段,突出个性化的陈列特色,在重点展区大胆采用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的多媒体幻影成像技术,再现了《辽西会战》和《攻占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部》的战争情景,使之成为整体展示中具有强烈吸引力和震撼力的观赏亮点。为保持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的领先地位,投入资金对其深化改造,增添画面战斗人物和情景,增加灯光色调和音响环绕效果,增强烟感效果。2005年世界全景画中国年会专程来锦州考察学习,世界全景画协会主席俄尼斯特・斯托姆赞叹说:“这种由18世纪英国艺术家发明开创的绘画方法,在中国《攻克锦州》全景画创作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锦州境内有“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战斗遗址”、“黑山阻击战101高地遗址”等近20处著名战争遗址,这些都是开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2005年,纪念馆投资200万元成功开发了“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在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的基础上,修建了门房、厢房16间及院墙,恢复了历史原貌。重建后的“指挥所”成为一处与辽沈战役纪念馆遥相呼应的著名红色旅游景点。
在红色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整理方面,纪念馆注重挖掘细节,强化战争文化特色,不断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一是重新发掘整理现有的馆藏文物。辽沈战役纪念馆馆藏文物11000多件。在发掘整理过程中,力争掌握文物的详尽信息,着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馆藏文物的史料内涵进行深刻提炼,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件文物的功能。二是发掘辽沈战役的战斗故事,增强战争遗址景点的传奇效果和吸引力。三是尝试创作以辽沈战役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提高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增强战争文化的吸引力,实现红色旅游的社会化、游览化、审美化。
不断拓展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功能
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全国红色旅游的大潮中,充分发挥其旅游观光功能,同时不断整合资源,实施立体化运作,充分发挥其多元化的功能和作用。
――发挥爱国主义基地的教育功能。一是提供纪念馆、纪念塔、纪念碑等资源,为来自省内外的学校、机关、工厂、农村、部队等单位的学生、干部、职工、农民安排入队、入团、入党及各种纪念仪式。每年清明节前后,都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安排专门力量接待前来祭扫烈士墓的各界群众。二是组建报告团、演讲小分队深入社会基层单位开展宣讲活动。三是围绕主旋律举办特色展览。做到一年一个新主题,一年一个新展览,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四是举办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曾举办了“走辽沈战役之路”夏令营、“共和国之魂”主题征文、“辽沈战役知识有奖答题竞赛”等活动百余次,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展了纪念馆的功能。
――发挥市民休闲娱乐功能。为推动和谐锦州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改造后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不断拓展功能空间,把部分园区规划为百姓休闲娱乐区,在景区内设置了观赏景观、休闲座椅、健身器材等设施,建造了篮球场、排球场等活动场地,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方便,每天免费接待晨练及休闲市民一万多人。同时,与社区联合开展交谊舞、健身操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了平台。
――发挥地区经济带动功能。辽沈战役红色旅游有力带动了山海风光和文物古迹旅游,此期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7.4%,旅游总收入达2.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2%。同时,红色旅游成功带动了锦州的服务业,成为拉动锦州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开放以来,彻底改变了/牛屯这个只有300户人家小山村的面貌。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村民们更新观念,纷纷盖起了蔬菜大棚,引进金红瓜和地产香瓜及各类蔬菜、瓜果,将游客变为顾客,大大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作者系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