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减一加,是我军在“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2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军这个最年轻的兵种,已发展成为拥有多种机型并初步具备“快速投送、精确打击、有效制空和适时
负重起飞创奇迹
20年前,一纸命令,空军某团团长邢喜贵把军装一换,成了一名陆航团长。他带着原团队一部分人走出空军,借了10间房,把陆航大旗往地上一插:“这就是团部!”组建第五天,不少人行李还没到,上级命令却到了:立即起飞赴西藏空运物资。邢团长二话没说,带队出征了。
中国陆航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几十年,缩小差距的办法惟有负重起飞,艰苦创业。某集团军直升机大队拥有先进的直升机,但机场没有夜航设施。他们买来马灯,用油漆涂上红、黄、绿颜色作为跑道灯。飞一次夜航,就要在跑道两侧摆上一卡车的马灯。就是用这种简陋的方法,大队所有飞行员完成了新型直升机夜航训练,练出过硬的夜战本领。
“把诗篇书写在蓝天,把身影寄托给白云。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险哪里就有陆航人……”这是陆航第一代女飞行员邢淑华写的一首小诗,也是第一代陆航人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陆军航空兵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边组建、边训练、边执行任务,创造了“当年组建、当年训练、当年改装、当年出战斗力”的航空兵部队建设奇迹。
1998年夏,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洪水滔滔,南北为患。在这危难时刻,陆军航空兵发挥快速机动和野外起降的优势,在最危险的时刻辟出一条条“空中生命线”,在解救受灾群众、救护伤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陆军航空兵成立20年来,执行过雪原救灾、抗洪抢险、森林灭火、“神一”至“神六”飞船搜救回收等急难险重任务3000多次,堪称人民生命财产的空中卫士。
演兵场上展雄风
1988年春,我军第一支陆军航空兵部队首次亮相。
犹如神兵天降,陆航多种直升机在以现代高技术战争为背景的军事演习中指挥、侦察、攻击、电子干扰、布雷,在作战空域形成“一域多层、空地一体”的立体攻势。处在军事变革风口浪尖的中国陆航,在各种演习、演练中显露锋芒。
2002年,诸军兵种联合演练,陆航几架直升机低空紧急出动。当时海天一色,没有固定的参照系,驾驶员稍有不慎,就可能海天倒置,迷航坠海。而此刻,陆航机组人员却沉着地将飞行高度控制在5-10米之间,直升机贴着海面驰骋,直捣“敌”巢,开辟了一条避开雷达搜索的低空通道,首创了“无高度”飞行闯海上禁区新纪录。
2005年,持续14个小时的风雨,拉开了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实兵交战的序幕。我陆航直升机以大机群、超低空的密集编队向作战地域长途奔袭,悄悄抵达“敌”空域,一枚枚火箭弹呼啸着扑向“敌”阵,把山头变成一片火海。在这次演习中,我军形成空中、海上、地面立体突防、同步展开的态势,标志着我陆军航空兵协同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后起之秀的陆军航空兵,近年来参加百余次重大演习,加强了夜间山区对地攻击、对敌装甲集群快速反击等高难度训练,有效地提高了部队全天候作战、合同作战以及机群作战能力,实现了由运输型向攻击型、由执行陆地任务向执行海上任务、由单批单架飞行向大机群编队飞行的转变,完成了陆军作战能力空地一体化的历史性跨越。
科技创新铸辉煌
作为高科技兵种,陆军航空兵自成立以来,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科技创新不仅成为催生战斗力的动力,也成为培养人才的“助推器”。走进陆军航空兵模拟训练中心,记者惊喜地看到,飞行学员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所有飞行课目训练,跨进直升机模拟飞行舱便可“翱翔蓝天”。模拟这个系统设置近百种特情,让受训学员随机处置,使他们受到全方位培养和锻炼。直升机改装、高难课目训练等以往实装飞行数十小时才能熟练掌握,现在通过模拟训练只需要三四起落便可完成。
陆航自主研发的“飞行指挥实时监控系统”在飞行训练发挥很大作用。它的创新使用,使原有飞行模拟器的仪表、操作系统等实现了与网络的可视化连接。目前,陆军航空兵初步实现“地面教学网络化,实装培训模拟化,训练管理自动化”,使训练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近几年来,陆军航空兵坚持“研制、挖潜、引进”相结合的科研发展新路,完成200多项科研项目,缩小了与世界军事强国陆航科技研发与武器装备建设之间的差距。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期间,陆军航空兵又担负起飞船回收的任务。他们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克服天气寒冷、夜间飞行、沙尘大等诸多困难,创造了第一个接到飞船信号、第一时间进行搜索、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