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006-10-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王智平 我有话说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作为一所教学型大学,我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地保证了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

一是经费保障教学,坚持把教学基本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教学仪器

设备的购置力度,落实学生实验实习经费,确保本科教学需要。二是管理服务教学,以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为目标,以提高决策水平、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的,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使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三是科研促进教学,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了学术水平,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了教材建设,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实践性课题,学生参与科研有效地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项目设备的固化改善了教学条件,形成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局面。四是舆论关注教学,利用宣传舆论阵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教学工作的成绩和模范人物,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五是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民主的学术氛围,在评优选先、出国进修、攻读学位、津贴福利和住房分配等方面,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突出了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坚持本科教学条件优先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室、实验室、实习场地等教学行政用房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校级工程训练中心1个、技术基础实验中心2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4个,院级实验中心10个,实验室功能完善,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提升基础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装备水平,新购设备中许多为美国、欧洲、日本产品,其余为国内知名厂家产品,智能化、数字化程度高,集成性、综合性特点突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实用;建成18个校内实习基地、130个校外实习基地。图书馆拥有各类文献资源丰富,在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等学科形成了馆藏特色;自动化管理平台、数字资源平台、海量存储平台、信息传递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加工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数字资源拥有量在甘肃省高校位居前列。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保证。由于客观存在的地缘劣势、艰苦的自然环境以及落后的经济环境,人才缺乏成了制约西部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进与培养并举,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才引进暂行管理办法》等政策。从1998年开始,对引进博士实行“六个一”(一套住房、一笔安家费、一笔科研启动费、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每月一份补贴),对引进硕士实行“三个一”(一套住房、一笔安家费、一笔科研启动费)。2003年将博士的人才资源配置费提高到25万元。近三年,专任教师主要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并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高级人才作为兼职和客座教授。

在提供优厚待遇,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已有师资培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对青年教师采取1年社会工作、1年生产设计实验训练、3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锻炼方式进行培养,并实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度。1996年以来,实施了“人才工程”、“安居工程”、“凝聚力工程”。近三年自筹资金实施了科研启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梯队及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计划和学术交流基金、专利基金、专著基金,落实了中青年教师外语培训制度、数学工具强化制度、岗位培训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实施了名师培育工程、教师高学历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学科基层组织建设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教师成长和成才创造了条件,营造了“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

学校在大西北苦心营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成为有志教师做学问和教书育人的绿洲,吸引了著名流体物理学家胡文瑞院士和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投身学校建设。

四、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专业建设。1998年学校转制后,结合甘肃省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在保持优势与特色专业的同时,主动加大专业调整的力度,发展了一批有利于学科交叉渗透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和非工科类专业。1999年以来,新设置了冶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工科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法学、行政管理等非工科类专业;停办了包装工程等3个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专业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全国或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学校对这8个校级重点优势专业加强建设,发挥品牌优势,带动相关专业发展。本科学科门类和专业的分布更科学合理,专业结构逐步优化。目前,学校有本科专业48个,专业所属学科门类6个,二级专业类23个,其中工学专业29个、理学专业5个、经济学专业2个、管理学专业8个、文学专业3个、法学专业1个。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学校构建了与理论教学并行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中,工程综合训练实现了重点突破,形成了实践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称之为“311”工程训练体系。三个阶段综合训练:即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群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科基础课程群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课程群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工程训练、学科基础课程群工程训练、专业基础课程群工程训练。专业综合实验:学生在进入专业理论课后,将多门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优化筛选,重新设计组建成专业系列实验,减少了传统的验证性内容,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内容,并引入科学技术新成果,打破了原有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整个系列实验体现了面向工程、固化教师科研成果的思路。毕业设计综合训练:明确提出毕业设计(论文)要注重加强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专业特点,注重加强学生资料搜集运用能力、计算能力、设计能力、绘图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设备仪器操作能力、测试分析能力、外文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的培养,要求学生围绕涉及知识面较广的工程题目,从调查研究开始,经过设计方案确定、工程设计、工艺设计、实验调试、验收答辩等环节,着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组织与决策子系统,质量标准子系统,条件保障子系统,控制要素子系统,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子系统,监控评估子系统,反馈子系统,调控处置子系统等构成。整个系统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主体,学院(部)是基础,条件是保障,管理是纽带,整个系统形成一个闭环。在操作层面,教学质量监控由理论教学的课前准备、课程考核、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的实验教学、公共实践、实习及工程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论文质量监控,青年教师培养,考风考纪,教学工作评估,教学检查,学风检查,教学管理干部考核评估,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建设,教学文档规范化建设等构成。形成了覆盖各个层面、较为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进行学分制改革。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经济状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学分制正是适应这种多样化趋势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我校1994年进行的“全学分,全走读,全自费”改革试点成功后,于1997年率先在甘肃省高校试行学年学分制,2003年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学分制”。

“新一轮学分制”总体思路是以弹性学制为前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以完全选课制为核心,以选修学分为收费计量单位,以学分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依照培养计划可自主选定课程,自主选择上课时段与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建立弹性学制、学业中期淘汰制、双学位(双专业)制等配套制度,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新一轮学分制的实施,解开了学年制带来的学习时空上的限制,变“齐步走”为“量力而行”,鼓励“冒尖”,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参加学校开设的辅修班、修读双学位等,充分体现学生志趣和爱好,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新一轮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格局,进一步理顺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激活和优化了教学资源,强化了服务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稳固,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教学开展。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更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由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保证,毕业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2006年达到96.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