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其中内容列举详尽,简明扼要,对公民的旅游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范。此前,国家相关部门曾开展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和“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议”活动,将反映比较普遍的不
《公约》和《指南》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公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从内容和宗旨看,两者显现出的是传统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是对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弘扬。作为千年文明古国,讲“礼”一直是我们人伦秩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伦之绳墨,失之者辱,得之者荣”。荣辱之间,“礼”既涉及人生命题,又关乎国家命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因而,文明礼仪看似细枝末节、无关痛痒,实则寓意深刻、事涉重大。自古至今,“礼”之用未尝须臾离开过现实社会。当前,讲文明重礼仪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讲究文明,注重礼仪,是个人注重道德修养的体现。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决定着外在的行为是否得体恰当,而由一言一行,人们亦可判断一个人道德的优劣高下。道德的律令往往通过“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礼者,其本在于养人之性而其用在于言动视听之间。”因而,合于“礼”的行为,拥有道德原则的支撑,又能够涵养道德情操,是个人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是在局限人的行为,而是在提升人的素质。
讲究文明,注重礼仪,也是保持社会有序和谐的需要。社会的交往需要一些共同规则的指引。文明礼仪就是可以理顺人际关系、加强社会交流的规则之一。在《公约》和《指南》所确立的行为规范中,一以贯之的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行为规则,它们使人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这种推己及人、与人为善的行事规则正是文明礼仪的核心所在。唯有相互尊重和守约,才能营造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才能促进交流,消除误解、隔阂和摩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明礼仪的这种功能不该被忽略。
讲文明懂礼貌,我们早有提倡,人们耳熟能详,但也正因为如此,切不可等闲视之。小毛病不除,就会日积月累,成为大毛病。所以,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谨言慎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公约》和《指南》针对的是公民的旅游行为,但讲究文明礼仪绝不仅限于此,而必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需要每一个公民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