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农时四季歌到产业化主题曲

2006-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近日主持了这样一个课题――吉林省榆树市农业产业化调查。

榆树市曾经把城市发展定位为工业。但资源状况和区位条件让他们在招商引资中屡屡铩羽而归,130万人口,财政收入才几千万元。经过反思,新班子认为他们的比较优势在粮食,出路在大力发展加工业。于是,他们又把目光重新放到黑

土地。如今,榆树市的粮食产量连续几年稳定在200万吨以上,占吉林省的1/10,并连续两年在全国县级产粮排名榜上列第一,有效地保持了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优势。市政府紧接着用“大市场、大流通”理念经营农业,主打区域市场、建立直销体系,并发挥中介作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同时,榆树市用工业生产方式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连接农户和终端市场的加工企业、在工业集中区发展过机转化。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同比增长15%。

产业化一路走来

“贡献很大收益小、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产粮大县财政穷县”曾经是吉林省数十年积累的难题。

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心中有笔账:“粮库每保存一斤粮,国家就需花费0.12元,压上3年就成了不能用的陈化粮。吉林省在粮食年产连续登上200亿斤、300亿斤、400亿斤的台阶后,卖粮难困扰了我们20多年。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粮库有几百亿元的亏损,财政有几百亿元的亏损。题如何解?”

摸索中的农民首先想到了转化粮食最便捷的是猪、鸡、牛,可以把粮食变成肉、蛋、奶。于是,在畜牧业发展起来后,以肉鸡加工为主的企业逐渐成型。与之并进的,是粮食加工企业。在初期,这些企业都是通过与基地农户联结,形成了“公司+农户”的模式。这个尝试在让农民品到甜头的同时也让决策者看到了工业拉动的力量。农业产业化是思路逐渐清晰,加工业被摆上了显要位置。从“九五”开始,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到2000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多亿元。随后,通过兼并、重组、扩建、技改等形式,吉林省形成了“十条龙”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玉米、禽业、肉牛、乳业、肉猪、中药、稻谷、大豆、特产、绿色食品等龙型企业集群。

合作组织尽显张力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吉林农业发展中已经处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及合作组织的作用,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四平分局的姜柏林首先进行了一个倒推理:信用社由于对农业生产资金供应不足,使农业扩大再生产举步维艰――信用社不愿意向农业放贷是因为农业投资风险较大――要化解金融风险,首先必须化解农业风险――化解农业风险的唯一途径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集约生产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集约经营,生产资料集中采购,以订单形式组织销售。

购销型合作社――以生产资料联合采购和农产品联合销售为主,在流通领域将农民联合起来。成员将交易过程中的批零差价折算成股金,以个人产权形成合作社的积累。

资金互助型合作社――在合作社制度框架下,社员把资金以入股方式集中起来实行贷款互助。梨树县榆树台村入社农户由开始的8户发展到43户,入股资金增加到7万元,互助借款47次,累计互助金额达到11.65万元。由于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至今没有一笔坏账。

品牌培育开发国内外市场

品牌,象征着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从2000年以来吉林省坚持实施名牌战略,通过评选吉林名牌农产品培育品牌,通过展会宣传品牌,通过联合重组整合品牌,通过开拓市场推介品牌。

“南下、北上、东拓、西进”是吉林省品牌的发展思路。南下就是引导企业向南方沿海地区延伸,北上就是向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发展,东拓就是向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进军,西进就是向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挺进。通过四面出击,多点拓展,吉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几年来,吉林省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农产品展洽会,签订各类合作项目600多项,金额300多亿元人民币。长春大成集团用玉米原料生产的化工醇,可替代石油搞纺织,生产的服装透气性和舒适性都非常好,产品还没上市,就在业内产生强烈反响,前来订货、合作的企业络绎不绝。

目前,吉林拥有吉林名牌农产品591个,黄玉米、变性淀粉、优质大米、畜禽加工产品、山野菜、中药材和有机杂粮杂豆等,都形成了各具特色品牌,大成赖氨酸、德大鸡肉、皓月牛肉、华正猪肉等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在北京农博会上,吉林“鼎吉大米”每市斤售价高达18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