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特色办学之路

2006-10-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拓创新的长沙理工大学领导班子

放飞理想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长沙理工大学将迎来建校50周年的庆典。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年筚路蓝缕,五十年春华秋实,一代又一代长沙理工大学师生秉承湖湘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把当年名不见经传的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岁月荏苒 春华秋实

长沙理工大学是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长沙交通学院与长沙电力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长沙交通学院和长沙电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1956年创办的“长沙航务工程学校”和“长沙水利发电学校”,1960年先后升格为“湖南交通学院”和“湖南电力学院”,经国务院批准,1978年和1983年分别定名为“长沙交通学院”(交通部管理)和“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水利电力部管理,后更名为长沙电力学院)。

五十年的风雨历练,几代理工大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铸就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创造了辉煌伟业。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提高。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550多人。设有21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城南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办学规模位居全省高校前列。今天的长沙理工大学,校园风景宜人,现有校园面积近3500亩,校舍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图书馆中外图书文献收藏总量200多万册,建有先进的网络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设施。占地2000多亩的新校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一期工程近19万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实验楼、“行健轩”、“弘毅轩”学生公寓和“甘饴园”学生食堂落成竣工,2006级7000多名本科新生已在新校区开始他们多彩多姿的大学生活。建成后的长沙理工大学新校区将是一个数字化、生态化的现代校园。

准确定位 抢占先机

早在两校并校之初,党委一班人就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资源重组,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4年4月26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次党代会集思广益,确定了学校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

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主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定位: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以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为依托,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与优势学科群;把长沙理工大学建成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实现从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达到国内地方性大学的先进水平。

发展战略:质量建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立校。

准确定位,为学校赢得了发展的机遇,学校在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科技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质量建校 英才辈出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在全省高校实施弹性学分制,将学生的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有所提高。

学校重视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学校现有54个本科专业,其中有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交通运输、会计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金融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11个省级重点专业。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多出教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近5年,学校有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有11本教材被确定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学校人才培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获60多项次国家级奖励。特别是在2004年、2005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团体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个人特等奖2项、一等奖11项,2005年总分跃居湖南省高校第一。在全国第十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获得了4金1银2铜以及多项4-8名的好成绩,并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女合计团体第三名以及“精神文明代表团”称号。

近年来,学校招生生源充足,录取最低分在大部分省份接近当地重点本科录取控制线,第一志愿录取率在98%以上,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6%以上,居湖南省高校前列。学校还是空军依托地方高校选拔培养军队后备人才的定点院校,现有空军国防生300多人。

学校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全省高校率先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试点工作。积极构建“基础+主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建87个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三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单位称号。

50年来,学校面向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面向基层、面向社会,为国家输送了12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在他们中间,有享誉学界的知名专家,有各级政府部门的负责人,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总会计师。他们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科兴校 成绩斐然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强化交通、电力、水利特色优势学科,培育交叉学科,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与优势学科群。

2003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并获得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取得了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6个教师专业授权学科,具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现有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道路与铁道工程为交通部和湖南省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企业管理为湖南省重点学科。

交通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工程实验室”,拥有亚洲唯一、世界排名第三的大型室内直线式加速加载试验系统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主要科研项目206项,可支配的研究经费10726万元,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8项,转让或被采用科研成果89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桥梁工程实验室”,具有桥梁工程材料试验、结构试验与工程检测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纵横向科研项目和其它项目96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18项,转让或被采用科研成果9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高效热交换技术及设备实验室”,近三年来承担科研项目50多个,成果转让20多项,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学校有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南循环经济研究基地和企业战略管理与投资决策研究基地。

人才强校 群英荟萃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为思路,坚持引进人才、稳定骨干和全面培养相结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改革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分配与聘任制度,逐步构建一个有利于师资队伍成长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搭建有利于人才不断成长、脱颖而出的事业发展平台。目前,学校已建立起了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00多人,正高职称200多人,副高职称7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6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0%以上;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00多名,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名,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4名,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6名,交通部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2名。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注重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2005年,学校确定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年,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和《长沙理工大学“三育人”工作细则》,形成了较完善和规范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广大教师自觉地把学生“成人”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人人争做教书育人的表率。2006年,韩理安教授荣获首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颜东煌教授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全国师德标兵”称号。

特色立校 硕果盈枝

学校党委一班人认识到:必须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保持和拓展行业特色和优势,形成自己的专业、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及科技服务特色,才能增强自己的比较优势和错位发展的竞争实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近年来,学校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建立了6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是学校重要办学特色。2005年5月,学校成立了由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校董事会,充分发挥校董事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学校签订长期协议的产学研一体化校外实习基地达139个。学校有9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名列湖南省高校前列。

学校紧密依托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广泛开展应用性、技术开发性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1年以来,学校共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67项,完成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雷正保教授参与完成的“薄板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及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与改进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颜东煌教授参与完成的“多塔斜拉桥新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80项,完成173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3项。承担各类横向课题366项,完成207项,进校科研经费2.3079亿元。发表的学术论文总量达7022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572篇,出版著作292部,获得授权的国家专利45项。

由张建仁、李传习、颜东煌三位教授组成的科研团队完成的“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仿真计算与质量监控研究”和“佛陈大桥钢管混凝土拱桥系杆更换工程技术研究”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述成果应用于主跨居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世界第二、三位的湖北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和鄂黄长江公路大桥、世界最大跨度PC主梁三塔斜拉桥岳阳洞庭湖大桥、广东九江大桥和佛陈大桥以及江西九江湖口大桥等多座有重大影响的大桥建设和维修加固中。

郑健龙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对被称为“工程癌症”的高速公路膨胀土问题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其主持的交通部西部科技重大项目―――膨胀土路基设计、加固与施工技术研究,运用膨胀土路堑柔性支护新技术成功地处治了广西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15处总长达4.8公里的宁明膨胀土路堑边坡,使困扰南友路建设的膨胀土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产生了极大的经济和环保效益。采用土工格栅柔性支护方案处治膨胀土路堑边坡滑坍在国内外均属首创,该项新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通过初步审查。

陈冬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电力总公司的重点项目“锅炉负荷煤质通用技术研究”,2004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应用于大型电站燃煤锅炉、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及各种燃气锅炉,使锅炉的负荷、燃料产生较好的通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节能效益,仅2003年新增产值1440.3万元。

五十载岁月砥砺,五十载风雨彩虹。长沙理工大学在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和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为祖国交通、电力、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长风破浪,云帆直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向着地方性大学先进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去谱写新的篇章,去创造新的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