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良先生新著《社会心理学》,是一本有品位、有价值、有趣味的好书,学术性与可读性并存,既可以作为“术业有专攻”的学科教材,也可以作为大众的“自我
俞国良老师出自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门下,20年来,始终把研究范围框定为“儿童青少年个性、社会性发展研究”。该书是他多年的心血凝结,字里行间涌动着学术热忱与学者良知,令人感佩。
该书从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出发,以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心理与行为为明线,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为暗线,形成了一个逻辑思路清晰的学科体系。试着剖析这个学科体系的框架,可划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概貌,这让我们仿佛窥见到了社会心理学的大山的轮廓。第二部分,阐述了作为社会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这一部分,如果在不知不觉中参照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读者往往会会心一笑。第三部分,讨论了人际间的社会影响,其中有很多平时我们困惑又感兴趣的问题,诱惑你一直读下去。第四部分,作者试图从群体过程来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现象,试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事情,顿时豁然开朗;社会心理学不愧是理解、认识社会的一把利刃,很多疑惑叹息就此迎刃而解。第五部分论及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环境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切切实实地让读者感受到社会心理学广阔且实在的应用空间。
这是一本翔实的教学用书,全书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述,基本知识、基本实验和研究成果的介绍,并尽量结合社会生活加以诠释,力求深入浅出;各章前都有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和重要术语,一目了然;后附该章概要、参考资料和复习思考题,便于总结提高;参考阅读部分的内容,均是作者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可供有兴趣者和学有余力者进一步阅读,体现了该书较好的延展性与适应性;同时,“本土化”也是该书的又一个特色和优势。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这本严肃的学术书作为健康且快乐生活的“启蒙教科书”,从认识自己开始,不断理解他人和群体,最终融入社会和生活。
首先,它是个体认识自我的“教科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不但导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而且与哲学、人格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生物学等其他许多学科有密切联系。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掌握认识自我的技能、技巧,更好地了解自己心态形成和行为的机制,了解自己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执行自己的社会职能,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文明水平和决策能力。例如,现在大家都觉得个人的文明素养不够,有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违反交通规则等不文明行为,如何加以认识和改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考察,就需要从“别人心目中的自己”(镜中我)来认识,从转变认知态度落实到行为的改变。如果主观态度上认为这是小是小非问题,小事一桩,那么,要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就十分困难了。实际上,这种文明素养也会在个体的人格特征中有所体现,是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其次,它是理解他人和群体的“教科书”。个体都生活在社会中,每时每刻都要与他人、群体打交道。但是,有的人能说会道、左右逢源,有的人则是木纳呆板、处处碰壁,不善于与人相处,且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社会心理学则对于理解他人与群体、正确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该书中关于社会认知的原理、印象的形成、偏见的产生、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人际冲突与人际吸引、恋爱婚姻和亲密关系,这些知识将会展示待人处事的道理。
第三,它是融入社会和生活的“教科书”。社会和生活是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个体把握“外面的精彩世界”,即有效地融入社会公共生活。更重要的是,社会心理学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帮助个体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范围广大的社会生活,使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行为的视角更符合社会生活现实。这便是社会影响或社会相互作用的原理。其中,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是进入社会生活的“门票”,认识攻击性行为是减少冲突和纠纷的“秘密武器”。《社会心理学》俞国良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