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子孙应解爱“青山”

2006-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范敬宜 我有话说
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

这是北宋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一首《题翠峰院》。寥寥二十八字,充满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敬之情。此诗收录于《范文正公集》。《文集》是我常读的,但是过去对这首诗并未十分注意。最近读到美籍华人学者沈宁的新著《百世门风》,

看了他对沈氏家族历史渊源的考证和对“门风”的追述,再重温先祖那首诗,竟生出无限感慨。

沈宁是嘉兴望族沈氏的后裔。沈氏家族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夏商,下逮近世,其间名人辈出,不绝如缕。远的不说,仅以近代而言,学界宗师、大书法家沈曾植(寐叟),被周总理尊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的沈钧儒(衡山),国学和书法大师王蘧常(瑗仲),都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至于和这个家族有密切关系的,如于右任、康有为、蔡元培、张季鸾、范长江等,更是灿若群星。这种深厚的人文传统,构成了沈氏家族一道耀眼的门风。

在这种门风的熏陶下,近世沈氏家族出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沈宁的父亲沈苏儒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翻译家,也是我当年在国家外文局工作时的同事和朋友。但是,相识二十余年,直到读了《百世门风》,才知道他的家世。他何以对自己的光辉门第如此讳莫如深,只有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的人才能深切理解。

沈宁就是从那个特殊年代走过来的年轻人。他背着沉重的家庭出身包袱,在不甚了解自己家世的时候,就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去寻找出路。戏剧性的是,他对原来引以为耻的家庭背景产生强烈求知欲望,恰恰是他到了大洋彼岸多年之后。原因何在?最近沈宁回国探亲,我们在一家茶楼作了半日长谈,才揭开谜底。

沈宁告诉我,他的童年、少年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度过的,那时任何家庭都以被贴上的“阶级”标签来区分。尤其是世家、名门,少不了与帝王将相、名士硕彦沾点边,后代便一律被视为某个阶级的“孝子贤孙”或“狗崽子”,承受难以洗清的耻辱。所以,他从小就把出身门第当作沉重“包袱”,更谈不到去“寻根追源”了。

到了美国以后,沈宁发现在这个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里,人们竟是那样热衷于“寻根”,渴望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弄清自己的血统,甚至不惜代价去刨根问底。这种对家族历史、声誉的珍惜、尊重和维护,是美国人进取精神的一种源泉。相比之下,中华民族几乎个个家族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不论贫富贵贱都有足以自豪的传统门风和人物(当然其中也有辱没门风的败类,那是另一回事,当作别论)。可是我们的年青一代,还有多少人了解“自己是谁”,懂得把自己的行为和“不坠家风”或门风联系起来呢?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感悟,近十年来沈宁在公务之隙,不遗余力地搜集有关嘉兴沈氏的资料,包括跑遍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族谱、家谱,遍访在世的亲友故旧,可以说是做到了“细大不捐,旁搜远绍”,最后完成了《百世门风》这部极富历史和学术价值的著作。

在谈话间,我们一起品味范仲淹“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这两句诗,倍觉意蕴无穷。家族、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对门风、家风知之越深,对“青山”也才能爱之越切。这个“青山”还可以理解为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

《百世门风》[美]沈宁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