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经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大师。他学识渊博,涉猎深广,在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历史学、民族学、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是对东南亚社会和历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是中国全面研究东南亚古史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1928年获伊利诺斯大学博士学位后归国任教,先后在岭南、南开、西南联大、中山、暨南等大学任教,四十年传道授业,并多次担任行政要职。
1957年5月,接受广大归国政协委员的建议,广东省政协决定在广东建立华侨大学,并成立筹备委员会。1958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和有关部门建议,将华侨大学筹委会改名为暨南大学筹委会,并获省政协第28次常委会通过。
经国务院批准,1958年9月24日,暨南大学在广州正式重建并为首批学生举行开学典礼,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兼任校长。在这个过程中,陈序经一直积极参与暨大的重建工作,协助陶铸等人为暨大走上正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担任暨大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和建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暨南的重建积极奔走,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3年1月,经陶铸推荐,陈序经担任暨南大学校长。他对担任校长一职颇为自豪,他曾经说过:“这就是我的暨大,我将要在这里工作。”
陈序经校长知人善任,重视教学质量,担任校长期间不遗余力多方引进人才。“抓教授”是其办学的一大特色。他认为办名校就要想方设法聘请名师,为此他曾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各地专家学者来暨大工作。凭其过人的器量和待人挚诚的吸引力,许多名教授前来暨大任教,如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天庆教授,中山大学的廖翔华教授及夫人杨秀珍教授、陈如作教授,华南工学院的卢文教授等,充实了暨大的师资力量。周恩来曾称之为:“最善于团结高级知识分子的学者专家,能聘请到一级教授任教的教育家。”
陈序经“抓教授”的办学特点还表现在对教授的尊重方面,他有一句口头禅:“我是为教授服务的。”他说,每位教授在我决定下聘书的时候,已经相信他的教学水平,不能到他教了几年书后还去检查他,如果我不相信他就不请他。对所请的名教授,每个人的学术经历和特长,不用去人事部门翻档案,他就能如数家珍。所以他所聘请的教授大都能严格自律,对教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知名度。
陈序经校长还十分注重对学校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暨大“十年培养提高师资规划”,并在校务委员会下成立了师资规划领导小组,提出了在十年内逐步把暨大办成一所规模完善、质量优良的重点大学的目标。他鼓励青年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为暨大作贡献。他重视师资工作的胆识和热忱,一时传为教育界的美谈。
虽为一校之长,但是陈序经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从来不摆架子,亲切地面对老师和学生们。就任以来,虽然陈校长家在中山大学,但他总是准时来暨大上班,他上班乘坐的小车也成了暨大老师的“免费巴士”。他负责学校全面的管理工作,常常深入到教工、学生中,以及校园的各个角落,了解具体情况。他总是以普通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连全校的大扫除他也参加,并对各单位分工地段,了如指掌。
他十分关心师生冷暖,每在校园里遇到教师,他总要停步问话,亲切感人。他曾亲自登门慰问暨大每位教授,对生病教师更是悉心关照。暨大中文系洪柏昭教授回忆,1963年秋他患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陈序经两次到医院看望,并嘱咐医生全力抢救,“陈校长的人道关怀,人情滋润”使其很快病愈。对于学生尤其是侨生,他关怀备至,由于他曾居留、游历、考察东南亚各国,与南洋侨胞有相当广泛的接触,在华侨社会有相当声望,他对华侨人士也很亲切。在暨南任职时,有些学生家长来校看望子女,他常亲自接待,使学生家长甚为感激。
在其主政期间,学校各项工作得到稳步发展。如1963年招收新生548人,其中有华侨、港澳学生441名,占总数的80.48%;1964年2月,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列入暨大建制;1963年暨大重建后招收的首批本科生毕业。虽然只在暨大担任校长一年多,从1963年1月到1964年夏,但是陈校长却用他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华,给暨大带来了勃勃生机,为暨大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