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逆水行舟与三元结构

2006-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德祖 杨春源 我有话说
“不管怎么改,最终目的是要让学员学到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教学内容” ――摘自空军指挥学院院长乙晓光工作笔记

内容:直指学员需求

一位空军指挥学院领导在某部队调研时,部队官兵直言不讳:中级指挥院校是指挥员的“老师”,如果“老师”技不如人,怎么带徒弟?

一位教授在给兵种交叉班讲课时,被打断4次――学员4次为他纠正错误;

一位教授的获奖成果,带到部队办讲座时,部队不认可,认为脱离了实际……

尴尬的事接二连三,让空军指挥学院党委“一班人”感到从未有过的紧迫感:学院必须改革,不改革无法适应未来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改革难以履行神圣使命。

学院为此组织深入的调研,了解课堂上学员们需要什么。他们对20多所军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考查,收集了近百万字的各院校改革方案;还深入部队训练一线收集了近千条意见和建议。

一位在校学员在问卷中写到:讲课确实要有技巧,也要有好的形式,但我们不是来看讲课比赛的,也不是看技巧和形式的,我们要的是实际内容。

“内容,最重要的是内容”――随着调研的深入,学院党委和教研人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千改万改,教学内容不改等于没改。

“要抓住教学内容这个重点开展工作”,这是学院党委启动新一轮教研改革的核心思路。

结构:定位于激活体系

“要使改革有成效,就要下决心从最关键的地方开刀”!学院政委林红松如是说:“抓好教材建设就是这个关键中的关键。”

学院曾搞过精品课建设,但几年后,却出现了教案一成不变,上级检查是优秀,学员听了没兴趣的现象;

学院也曾集中搞过大教材,当时的想法是搞得全一些,大一些,就可以很多年不改变了。但使用的情况表明,这样的教材生命力短,内容容易老旧;

学院还曾搞过内容不固定、经常更新的教材,但是,时间一长,又出现了教材搞了几十本,内容不成体系、缺乏深度,让学员一头雾水的现象。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在深入研讨的过程中,学院党委感到:教材不能一成不变,但也不能变化太随意。必须要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但也要进行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变与不变,关键看内容。”学院训练部部长徐y说:“内容的性质决定教材的性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院组织专家结合我军实际,对世界军事理论进行跟踪研究,确立适应现代信息化战争特点的信息化作战、一体化联合作战、空天作战、心理战等13个学科,并以此为支撑,形成内容相对稳定的学科教材;以学科教材为支撑,确立紧贴岗位任职需要,新思想、新理论与工作实际协调发展,可不断进行内容调整的专业教材;确立根据世界军事理论发展变化以及我军建设实际进行研究和发展的专题教材。三者之间构成一种稳定与变化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教材体系,使教学内容既有传统经典的理论又有最新前沿理论。

机制:瞄准可持续发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再先进的东西,如果长期不变,也会过时”,院长乙晓光说:“所以,内容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一位教授讲到:“需要的人最有发言权。”

学院党委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讨,从而形成学员信息反馈、教员到部队代职、研究人员进课堂、教学实验相结合的部队与院校良性互动发展的机制。以学员的需要为需要,以部队的要求为要求――

一个学员在学院毕业回到部队,这个学员就成为学院教学内容是否适应部队需要的信息员,负责定期向学院报告情况,从而使学院能够及时掌握部队的需要;

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教研人员到部队代职,一方面通过代职把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到部队,检验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教研人员掌握第一手的部队情况资料,使教学更适应部队需要;

充分发挥学院研究人员的作用,安排研究人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搬上课堂,一方面让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得到检验,另一方面又让研究人员与学员达成一种互动,为学员提供更深、更广的知识和理论;

将新研战役战法、新编教材首先通过学院战役训练实验室推演,进行完善,然后再进入课堂;

学院与武器装备试验基地、作战部队签署协议,互建教学培养人才基地,从而在更深、更广的领域促进院校与部队的交联,从而形成一种良性机制。

学院还组建战役训练中心,通过中心建成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从而把这些互动的机制交联起来,形成教学内容、学员、教研人员、院校信息共享,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