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转眼之间,我已经结束了在国际奥委会(IOC)总部为期半年的工作,回到祖国了。
作为第一位有机会在被誉为“奥林匹克之都”的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为国际奥委会工作的中国体育记
罗格的办公室只有30平方米
国际奥委会历史上第八位主席、比利时人罗格是在2001年入主IOC的。除了在全世界周游,参加各种重要的活动外,这位前外科医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的主席办公室。
罗格办公室有五名秘书,其中最为中国人熟悉的王崎,是一位10多年前来到瑞士的山东姑娘。在我在国际奥委会工作的半年时间里,王崎给予我很多的帮助。正是通过她的安排,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二楼的罗格办公室。
这是一间非常朴素的办公室,面积约30平方米。房间被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会客用,另一部分作办公。办公区域只有一张与其他员工一样的办公桌,桌上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些日常的办公用品,还有一台传真机和一台电视。房间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名画,但照片只有一张,放在桌子上的台灯旁边的,那是一张经过电脑合成处理的照片,上面是罗格主席与过去7位主席的合影。
平日里的罗格平易近人,员工们可以在总部的食堂里与他一起用餐。据说,罗格常常在食堂和奥林匹克博物馆的餐厅里用工作餐宴请各方来客,而当被问及为何这样选择时,罗格的想法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个部门七名员工五个国籍
我是因为国际合作与发展部的一位同事休产假,才有机会补她的“空缺”,来到国际奥委会工作半年的。
国际合作与发展部算上我一共7名员工,却分别来自中国、瑞士、意大利、津巴布韦和英国五个国家,算得上是一个“多国团体”。但是,大家在一起工作上合作得很愉快,尤其是我这个新人,从我的每一位同事那儿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写的每一封公涵,都需要改上5遍,国际奥委会对员工的工作水准要求很严格,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放过。刚刚开始工作时,真的感到很不适应。但是,现在回头看,这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我的每一位同事都很能干,他们每个人都负担着一方面的工作,而最忙的人则是我们的主任托米・西托里,他就像一个“空中飞人”,几乎每个月都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世界各地出差,来自津巴布韦的他曾经是一个时政和体育记者,后来还担任过国际奥委会委员,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国际合作与发展部分管的一些工作称得上是国际奥委会的形象工程,有时工作起来难度很大,但是托米・西托里总是对每一项工作都满怀激情,他的这种精神也感染了部里其他的人,使我们大家对工作都非常投入。
国际体育大厦落成仪式
6月23日是国际奥委会的“奥林匹克日”。每逢这一天,北京都要举行大规模的象征性长跑活动以示庆祝。国际奥委会每年在6月23日这一天也搞一个庆祝活动,但形式不拘一格。今年6月23日以前,国际奥委会的人事部门就向每一位员工发出邀请,告知国际奥委会将在6月23日举行新办公大楼――国际体育大厦(MSI)的落成仪式,欢迎所有员工参加。
我所在的国际合作与发展部将在7月12日将从Vidy乔迁到国际体育大厦,所以部门当天上班的同事都来参加国际体育大厦落成典礼,以一睹新办公室的“芳容”。那天有一百多人参加了“大楼落成仪式”,在罗格主席和嘉宾致辞、参观大楼等礼宾程序之后,在大楼露天广场上举行了一个自助酒会,它成为众多来宾“结交新朋友,会会老朋友”的一个“大聚会”,来自不同国度、平时在办公室各自为政的同事们,也借这个机会可以“互相聊聊”,增加彼此的了解与友谊。
我觉得这正是国际奥委会“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即在每一年的“奥林匹克日”必定举行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去年“奥林匹克日”,国际奥委会是请了洛桑政府的人一起聚会;2004年“奥林匹克日”前夕,国际奥委会举行了迎接雅典奥运会火炬抵达仪式;2003年这一天,是庆祝奥林匹克博物馆建馆10周年,国际奥委会也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而1993年的“奥林匹克日”,国际奥委会是用奥林匹克博物馆揭幕仪式来庆祝……
我还查到:“奥林匹克日”实际上就是国际奥委会1894年成立的纪念日,而让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在这一天举行群众性长跑活动来纪念这一天是从1987年开始的,发起人就是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现在的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永远铭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辰的日子。
见证刘翔打破世界纪录
2006年7月11日当地时间晚8点50分(约为北京时间12日凌晨3点),洛桑奥林匹克体育场里,我亲眼目睹了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这是我在洛桑工作期间最激动的时刻。
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的安保工作没有奥运会那么严格。虽然我没有正式的采访证,但是比赛结束后,我仍然能够进入新闻中心,参加新闻发布会。采访这次比赛的国内媒体不多,提问的几乎都是国外记者,大家最关心的是刘翔今后还能走多远,2008年奥运会上是不是可以再创辉煌。对此,自信的刘翔表示:如果他今天比赛中的起跑更好一些的话,完全有可能跑进12秒85。于是一位记者据此报道说:刘翔下一个纪录将会是12秒85!
刘翔表示,这次打破世界纪录“的确是一个意外”,因为在几天前巴黎的比赛中,他的发挥并不理想,只获得一个第四名。但是这让他完全没有了思想负担,9日来到洛桑后,他的心态一直非常放松,10日没有比赛,他除了去体育场热身外,就在自己下榻的酒店休息。正好酒店面对碧波荡漾的日内瓦湖,面对湖光美景,刘翔觉得自己的心情和状态都“好极了”。刘翔还风趣地说:“也许这是上帝的安排,总让我在洛桑完成心愿。”
在接受完尿检之后,刘翔又应邀出席了UBS(瑞士一家著名银行)主办的庆功晚宴,当刘翔进入宴会厅时,所有的人都站起身来热烈鼓掌,就像欢迎一位英雄凯旋。主持人向刘翔赠送香槟,表示祝贺,周围的人也纷纷要求刘翔为他们签名,这时已近洛桑午夜零时。几乎12个小时没有吃东西的刘翔大叫“我饿了”。最后刘翔乘坐组委会的小轿车返回饭店,回到房间痛痛快快洗了一个澡,然后与教练孙海平一起到酒店餐厅用餐,而在晚餐结束之后,他又被一大群欧洲记者团团围住,接受了他们的集体采访。
刘翔的“世界纪录日”就这样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4年冬奥会入围城市产生
2006年6月22日上午我来上班时,发现国际奥委会总部门前比往常要热闹许多:除了从各国赶来参加执委会的国际奥委会执委外,还有不少媒体的记者。几位来自沈阳的中国游客则被前台告知,今天有会议,不能进入总部参观。
今天国际奥委会的15名执委将在上午举行的执委会上,从7个正式申办2014年冬季奥运会的城市中选出“入围城市”。“入围名单”将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中午12点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后来因为执委会延时,发布会是在12点30分之后才举行。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因为发生了被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称为“对奥林匹克运动造成地震”的2002年盐湖城“申办丑闻”,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申办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了许多改革,奥运会申办城市需要“入围”就是改革的产物之一。通俗地说,就是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城市要事先进行“资格审查”,以便让那些硬件上没有达标的申办城市能够及时终止参与这场“劳民伤财”的竞争。
发布会安排在国际奥委会总部一楼的大厅内,通常国际奥委会在总部向媒体发布消息,都是在这里进行。大厅面积不大,也就20多平方米,摆上主席台,再放上100多把椅子,整个大厅就已挤得满满当当的。7个申办城市的代表在右边的7排椅子上入座,左边的椅子是留给记者的。有许多记者没有座位,只能站着。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费利和女发言人戴维斯来到主席台入座时,大厅里已经是人头攒动。
今天午休前,人事部向每一位员工发出邮件,欢迎大家去见证2014年冬季奥运会申办入围城市的产生。国际奥委会邀请员工“列席”会议的条件是“请上二楼”。因此,12点30分,平时在自己的办公室各自为政的同事们都来到二楼,我也从二楼“俯视”了新闻发布会的全过程。
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一向很擅长发表即席演说的罗格主席这回居然是逐字逐句地按照已经准备好的稿子照本宣科,他郑重地宣布入围的三个城市分别是俄罗斯的索契、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和韩国的平昌,而包括来自西班牙的哈卡和保加利亚的索非亚在内的其他四个申办城市均被淘汰。有一位记者问罗格,入围城市为何只有三个,而不是四个或者五个,罗格的回答简明扼要:“我们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这恐怕也是今后奥运会申办的总趋势。因为这个趋势非常符合罗格主席提出的奥运“瘦身”政策。当罗格正在对不断庞大的奥运会进行可能的压缩之际,在奥运会申办过程中也进行“瘦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是这样报道这次评选的,报道援引罗格主席的话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从2000年开始引入的奥运会申办‘两步走程序’运转得非常顺利,2012年奥运会的申办实践已经充分显示:提出申请的城市(指提出了申办但是未能入围的城市)和入围的候选城市在国际奥委会为他们专门举办的通气会上都表示满意,这些城市还向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我们将会对这些建议进行研究,并将它们运用到今后的申办程序中,使之更加完善。”
左上图:国际奥委会总部正门。
右下图:从二楼观看2014年冬奥会入围城市宣布情景。张秀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