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风的理想,是“让每一所小学都成为乐园”。这位自称“有一点理想主义”的重庆市南岸区教委主任,对此孜孜以求。这究竟是前景可期的理想,还是遥不可及的空想?近日,记者在南岸区多所小学走访,所见所闻,令人感触颇深。
斗嘴斗出《张宋演义》
珊瑚实验小学得一两个市级或
怪就怪在这么好的一所学校,却是因为两个学生吵架引起的连锁反应而名扬海内外。
2003年4月,四二班的张文杰和同座宋佳熹闹了矛盾。张文杰吵架没吵赢,窝了一肚子火出不来,就写了一篇《两败俱伤》的作文,在里面发发狠。没想到宋佳熹笔头上也寸土不让,转眼就回敬了一篇《来吧,张文杰决战》。矛盾越闹越大,老师张艳不仅不制止,还“火上浇油”。她把这两篇文章编成一部小说的开头,取名《张宋演义》,让张文杰和宋佳熹继续较劲,也“煽动”其他同学参与。不知不觉,几十位小学生的嘴皮官司竟“打”成了一部18万字的章回体武侠小说。泰国一家出版社引进翻译的泰文版《张宋演义》,今年也已面市。
南岸区近几年实施了以培养名教师、名校长和名学校为内容的“三名”工程。在珊瑚实验小学校长谭劲看来,“三名”工程的目的,就是使学校尽可能“儿童化”。在校园网上,一二年级接龙讲故事,三四年级接龙写片断,五六年级接龙网上冲浪。小孩子们头痛的作文、家长们担心的上网,在这里都变成了快乐的游戏。
奶声奶气的“千古君子”
怡丰实验学校位于南岸市区,来自“农转非”家庭的学生一度高达90%。如何使在农村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尽快适应城市的学习生活环境?怡丰实验学校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办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选编了不同的经典,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后,都要分年级进行经典诵读展示,每个星期还要专门安排4次书法练习,每次20分钟。学生练习书法时,校园里都流淌着古典音乐。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读经典可以怡养性情,但学校更重实践。
王梦媛(化名)3岁的时候不幸遭遇车祸,虽然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留下了较重的残疾。直到入学时,仍时常大小便失禁。
要强的梦媛不愿受到特殊照顾,老师也只是告诉她,如果需要可以随时离开教室。6年中,没有一个同学嘲笑梦媛的残疾,也没有一个同学问过梦媛究竟有什么残疾,大家都只是“不经意间”施以援手。在怡丰实验学校,梦媛变成了一个总是一脸笑容、充满自信的“阳光女孩”,并且顺利地进入了自己想上的中学。
一个欧洲的教育代表团了解到怡丰的学生主要来自“农转非”家庭,专程前来考察。看到学生们开心的笑容,这些国外的专家颇感意外。一些学生家长说,学校不仅教好了孩子,还教育了他们这些家长。
田垅间的艺术学校
从城区到长生桥镇第三小学,驱车也需几十分钟。“长三小”曾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校园外面,就是长满庄稼的肥田沃土。赖立霖校长说,以前全校1000多名学生,只有16间教室。实在坐不下,只好把食堂的饭厅也改成了课堂。
这样的条件,怎么能变成乐园呢?“长三小”很快就从劣势中找到优势,实施了“7531工程”。他们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培育七彩屏,五彩路、三色园,与校园里的一棵百年老树一起,开设了校本课程,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各种树木花卉的生长周期,学习病虫害治理知识,还开展人与植物的环保对话。
农村司空见惯的花花草草,在校园里竟然一下变成了有感情的生命,孩子们兴趣大增,流连忘返。偏僻的校园,就这样变成了美丽的乐园。学校又因势利导地传授根雕、泥塑、彩绘艺术,慢慢造就了一批全市有名的小艺术家。
“长三小”还想搞一个更热闹的艺术团队。他们办起了腰鼓队,一名新入学的孩子,只要学一个星期就能熟练掌握。现在,800人的腰鼓队,已经成了“长三小”闻名全市的品牌,也成了几乎所有学生引以为荣的校园文化。
所有事关教育的事,都是大事。南岸区这些年来一直坚持教育的大投入、大发展。在硬件上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实施以“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为内容的“三名工程”。小学也应该有自己的校园文化。陈晓风希望以此形成一校一品格,一校一特色。使全区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好学校”。
如何使校园既充满书香又笑声荡漾?所记三所学校,或许能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