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教发展,教育部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近日,记者在青岛大学采访时了解到,自2002年开始进行评建工作以来,该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改革更加深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更加完善,本科教学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
统一思想,突出特色。青岛大学是山东
进一步完善教育结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助推器。在评建过程中,青岛大学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新形势和我国加入WTO后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适应山东省和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名牌战略实施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出发,对专业结构与学科布局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有计划地增设了诸如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社会工作、公共管理、预防医学、边防管理等需求明显的相关专业,并进行了重点建设。该校医学专业历史悠久,近年来,为适应医疗模式改革的需要以及医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他们将医学生的基础教育培养阶段纳入学校的综合培养,将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相结合,将医学教育资源与校内其他教育资源相结合,初步实现了医学教育与文科教育、理科教育和工科教育的结合。
改善教学条件。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本科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在评建过程中,青岛大学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教学设施建设,使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十五”时期,青岛大学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基建项目累计竣工面积42.5万平方米,先后建成科技馆、体育馆、剧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建成了7个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工程训练中心和一批高标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完成了校园网二期改造工程,实现了楼宇间万兆互联;加大了图书资料经费投入,推进了图书馆电子化进程;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执行严格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是评估的重要指标。在评建过程中,青岛大学充分利用办学资源,按照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专业发展原则,合理调整专业布局。他们坚持三年一轮的教学计划修订制度,建立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本,实行弹性学制,使学生在专业选择、创新创业、出国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评建工作,该校先后制订和修订了几十项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工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些措施为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优良教风学风建设。以评估为契机,青岛大学修订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青岛大学教师工作规范》、《青岛大学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等规章;以爱岗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了“严谨治学、从严执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教风,涌现出了一批以全国模范教师和山东省优秀教师为代表的深受学生爱戴优秀园丁。青岛大学从完善学风建设意见、实施学风建设方案、签订学风建设责任书等一系列措施入手,将“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工程,发挥校园文化和学术风气对学生的沁润、默化作用,有力推动了学风建设。
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青岛大学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每年投入110余万元资助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近三年,该校校级以上教学研究立项545项,资助经费656.65万元;该校教师主持或参与“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农林、医药类专业数理化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子课题子项目7项,主持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项、试点课程5门、教学改革项目11个,承担“山东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教学研究项目21项、山东省实验技术研究项目25项;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该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43项,其中一等奖10项。从2002年起,青岛大学投入教材建设经费100余万元,立项资助教材52部,教材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第3版)》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尿液、粪便和痰液检查》获“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及CAI课件”一等奖、《神经系统解剖―内脏神经》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分获二等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3部,其中《现代健康教育学》被评为精品项目。今年,该校有25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选题。
近几年,青岛大学重点建设了“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在建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2006年,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华文教育基地落户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