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在这里学会了思想

2006-10-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文彰 我有话说

我于1985年10月考取人大哲学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专业博士研究生,成为肖前教授的第三批第五个博士生,1988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当时,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正不断加快,人大哲学系弥漫着钟情于现实的责任感,既重视哲学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也重视用哲学武器观察和思考现实。这种氛围使我的学术价值

观发生了很大转变。我曾希冀远离现实而躲进“史”里专攻西方哲学史。但我逐步感到,无论研读哲学史还是当代各家各派哲学,都应当作为一种手段,是必备的理论功底。哲学研究者应该通过汲取各家优秀思想创造自己的观点,构筑自己的理论。

人大哲学系具备这样的土壤和氛围。以肖前、夏甄陶等名教授为领军的一支教师和研究生们组成的团队,正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改革,他们著书立说、开研讨会,系统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种浓厚的理论创新氛围激励着每一个博士生。大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尤以认识论研究见长,而主体性问题似乎又是我们前后三届同学的共同课题。李德顺的“价值论”,陈志良的“思维建构论”,郭湛的“主体活动论”,欧阳康的“社会认识论”,以及我其后完成的“主体认识图式论”,都贯穿着对主体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导师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都有所不同,观点也不尽一致,但他们关系融洽,学术上互补,工作上互助,既为学生们树立了优良的学品和人品,也为学生们创造了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请教任何一位导师,也可以参加任何一位导师的课题研究,大家不会因为导师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谨小慎微或无所适从。这种环境使我们受到多方向、多风格以及多种观点的交叉影响和熏陶,使我们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活跃的思想观点。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导师肖前教授。他30多岁就已经大名鼎鼎,我入学时,他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早已成为全国高校通用哲学课本。但他仍然严谨治学,不断思考,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己任,鼓励我们刻苦学习,大胆创新。他说,别指望我们能给你们多大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的作用就是为你们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你们放开手脚去学习、去创造吧。实际上,他对我们的悉心指导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我们终身受用的,但他这番话却给了我们特殊的感受、特殊的作用。大家都怀有这样一股心照不宣的激情:扎实学习,努力建树,为了自己的学业,也为了人大哲学系的地位和声誉。

我们那批博士生同学当时大都是30多至40多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生经历都充满故事,因此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喜欢交流各自学习研究的收获。每天读书写作间隙相互串串门,中饭晚餐各自捧着饭碗聚聚餐,各自读了什么书,正在研究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文章,有了什么新见解,相互也就了解了。天天如此,天长日久,这种不同学科、不同意见的交流和交锋,构成了我们学习研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相互受到启发,获得了信息,也受到鞭策。

在人大哲学系学习研究三年,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思想。这使我受益终身

(作者系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