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山区的退休老教师,一位年届古稀的白发老人,13年来,四处奔走,募得扶贫助学资金43.5万元,120名濒临辍学的贫困学子得以继续求学深造……他就是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退休教师文非。
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当我们的车停在湘西北武陵山脉的一个大峡谷的公路旁时,文非老师早已站在一座小桥头等待我们。
我们随文非老师爬到了他的家,一幢老式木屋,尽管收拾得整洁仍然掩盖不了主人的清贫。在那不太宽敞的堂屋里,我们开始了采访。
我们的孩子还得我们自己来救
时间倒回到1993年7月24日晚7时30分,石门县望羊乡(后与白云桥乡合为白云乡)联校的会议室内,庄严肃穆,老师们静静地观看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节目。当荧屏上亮出“奠基工程的呼唤”、“救救孩子”、“石门县望羊桥乡”等字样时,大家的血在涌,“中央电视台为我们说话了!”
望羊乡是一个小乡,全乡总人口10500人,6年前应入学就读一年级的学龄儿童是140名,而本期升入初中的只有90余人,按常规到初中毕业时又只有50余人了。90余名该读书的孩子哪里去了?
文非,已退休3年了的文非老师更坐不住了。他深知教育的重要,也能体会失学儿童的心理感受。他自己也曾3次辍学,好不容易熬到简易师范毕业。他站起来对大家说:“救救孩子!谁来救?我们乡的孩子还得我们自己来救!我建议成立一个扶贫助学基金会。”
文非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大家一致推选他为负责人。说干就干的文非连夜起草报告,拟定章程,又马不停蹄地到县里跟领导汇报,请主管部门盖章,“望羊乡扶贫助学基金会”很快就正式被批准成立了。
一次非同寻常的长征
起初,文非他们的目标并不高。他们计划募捐4万元,存入银行,每年只用利息扶助那些特别贫困而将要辍学的孩子。4万元似乎不是太大的一笔款,可在当时文非他们眼里不亚于一个天文数字。怎样才能把4万元资金募集拢来,文非可费尽了心思。
文非虽然一辈子过得很清贫,但他在农村教书,有一份固定的工资收入。相比之下,他不缺钱,所以他从不向人借钱。这次为了基金会,去找人要钱实在有些难为他。
石门是一个贫困县,有几个乡镇经济稍好一点。这其中又有几个乡镇联校的校长是文非的老同事。文非心想要找他们去揩点油。老同事们当然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但说到钱,都说没有。文非只好在老同事面前耍起赖来了:“你们不给点打发我是不会走的。”无奈之下,6个单位捐了25元钱。
从25元到43万元,这中间该有多少路程。石门山区,交通不便,文非好多的时候都是走路。13年,风里雨里,走南闯北,串乡入户,他初步估算了一下,至少行程3万余里。他完成了一次非同寻常的长征。6500元与43万元之比
问及今年助学的情况,文非老师拿出一张表格:共35名,大学4名,高中5名,初中和小学26名,共需资金3.2万元。问及资金到位情况,文非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今年比往年到位早。”
钱到了基金会,文非是一个子儿掰成两半用。有一个数字会让现在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吃惊。基金会募集资金43.5万元,而募捐的费用仅6500元。邮费,电话费,《爱心简报》材料的文印费,差旅费全包括在内。他初步统计一下,13年自己直接贴补进去的现钱近万元。近几年他多次获得荣誉和奖励,他把所有的奖金2900元全部存入了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