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简介:
《地球的红飘带》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小说。作品从湘江之役写起,描绘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整过程。作者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使诗与史融
为一体。
作品着重从敌我双方的最高层活动反映其长征壮举。四渡赤水,占遵义,逼昆明,渡金沙江,夺泸定桥以及翻雪山、过草地等峻险危急却又精彩绝伦的历史生活场景,在小说中化为鲜活生动的艺术情节,震撼人心,不仅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千难万险的真实情景,而且揭示了红军内部的激烈斗争,从而使作品具有更深的思想内涵。
我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参军的,当时部队里有很多走过长征的老红军,我和他们朝夕相处,知道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这一段历史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写聂帅(聂荣臻)回忆录时,我担任传记组组长,又从他口中听到很多相关故事,对那一段历史越发敬佩、仰慕。
长征其意义远远超过民族范围。中华民族有独一无二的两个“万”――万里长城和万里长征。万里长征体现了人类克服困难的最高精神,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没有红军长征胜利留下的火种,也就没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更没有新中国。
这样一段伟大的历史在艺术上不能空白,众多艺术工作者纷纷用各种形式将其记录下来。陈其通著有话剧《万水千山》,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李伯钊同志创作了歌剧《长征》,也搬上了舞台。但是始终没有相关小说作品。我在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觉得感慨,作为文艺工作者,不写下这段历史就等于失职,就对不起牺牲的战士,对不起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尽管这样,我还是迟迟不敢动笔,因为这个题材太大了,我怕驾驭不了这段了不起的历史。直到晚年,想写的欲望越来越大,终于在67岁时完成这部长篇,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之前,为了搜集资料,我曾两次重走长征路。第一次走到天全县时脚受了伤,只好返回。重走长征路的收获不小,对长征又有了感性认识,沿途村庄有许多当年失散的老红军,我曾经见过一个回民装束的老太太,她当时是个连长,被敌人俘获后卖到过很多地方,现在头上还有许多伤疤。可见我们的革命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对于小说的题目,我在创作时也作了很多思考,有人提议取名为《千难万险》。《地球的红飘带》这个名字是有深意的。我们的长征长达二万五千里,相当于跨过了半个地球。在地图上看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互相交织,就像一条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远征史诗。在长征中,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我们的共产党人表现出来的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已经达到了人类精神的极致。著名诗人艾青曾经称赞这个名字起得好。
《地球的红飘带》是一部长征史,但不是史学意义上的历史,而是艺术的历史。一般的历史著作只要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就行了,而小说在创作时必须处理好艺术与史实的关系。一番考虑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对史实进行艺术剪裁,有史笔,更有诗笔,将生活诗化。作品从湘江战役写起,一开始就进入高潮,最后以蒋介石的一声长叹结束。
长征给人民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长征作为中国人民壮丽的诗篇,作为人类英雄的赞歌,是永远不会被后人忘记的。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对后世永远有鼓舞意义。
述说者:魏巍,当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37年秋奔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1938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团政委,解放军总政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等职。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作品有:《魏巍文集》,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壮行集》、《魏巍杂文集》、《魏巍散文选》等;诗集《两年》、《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