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全奥运建设值得重视

2006-10-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金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北京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第29届奥组委安保专家。

   

记者: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乃至中国将要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专业性盛会,你长期以来呼吁要用“安全奥运”观的总体要求去布署各项工作,原因何在?

金磊:在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所有要素中,安全减灾及其防范是第一位的。“安全奥运”不是单纯有益于奥运建设,它是北京安全减灾系统化建设的一次绝好机遇,应利用“安全奥运”建设的工程、管理、文化诸方面的探索,大力推进北京奥运会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状态及应急能力的根本提高。

北京2008年环境建设指挥部已向31个相关单位下发了第一批奥运立法的工作安排,其中涉及到65项奥运立法的内容,虽然其中涉及不少与百姓相关的国计民生问题,但最大的不足是未将“安全奥运”保障予以充分重视和做出必要安排。安全奥运是面对“全灾种”的综合项目管理,其立法必须是全系统的,不可单一行事。除了考虑2008年的北京安全奥运建设,还要考虑奥运期间及“后奥运时代”的安全北京建设。

记者那么,北京“安全奥运”的现状如何?

金磊:北京从现在起到2008年的安全减灾与防范重点必须聚焦在“安全奥运”观的整体宣传及落实上。客观地说,北京虽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但系统的安全奥运建设还未开展。北京市应急体系从无到有,这是不断吸收应急管理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丰富和完善应急预案,培训应急队伍,建立应急机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现在各级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他们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主导责任。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安全奥运建设上未按照北京应急管理体系的作法逐一落实;未按照公共危机的四大灾种展开;仅仅局限于奥运安保建设上。有专家言:按现在思路搞安全奥运如果没有自然界的意外与突变,“安全奥运”会有保障,诸如北京交通拥堵等问题也会在奥运时得到抑制,但如果真如此,北京并没有通过奥运演练真正获得什么,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水平也未提高。奥运会后,一切又会如常!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为了未来平安的安全奥运建设。不能不说不进行安全奥运的综合减灾建设就等于自己为自己留下了新的风险源。

开展与“安全奥运”建设相结合的公众安全文化自护教育也应引起重视。2003年非典危机已经最大限度和最快地提升了北京公众的生命安全意识。但迄今关于事故与灾难,关于应特别树立的“安全奥运”尚存在许多认知上的差距,这种意识及能力体现在政府公务员、城市市民、中小学生各个方面。

记者:你在“安全奥运”建设上有何具体建议?

金磊:对于科学减灾要有全面深入的研究,要进行一系列风险评估,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工作:对可能威胁或导致奥运建筑事故的灾害风险源评估;对影响“安全奥运”的单灾种最大可能风险状态的分析;影响“安全奥运”的多灾种共生(主灾及衍生灾害)的复杂性研究;对现有奥运场馆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主体建筑的安全评价;奥林匹克公园子系统指挥中心与北京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中心的软、硬件系统的优化配置;适合中国国情“安全奥运”观的国际化大型工程安全性的比较研究;研究提高奥运工程防灾减灾自身能力的新技术如隔震、减震与消能技术;在防火方面,要应用建筑物不燃化及难燃化技术;在防爆炸方面,应用建筑物的泄爆和抗爆构造技术等;开展与“安全奥运”工程相关联的灾害保险策略研究,至少在工程建设上要强化设计安全险、施工安全险及其相关内容的“奥运工程灾难险”。

奥运安全文化教育要成为创意文化的新内容。在“十一五”期间要按国际安全社区标准,在北京建设一批符合国情的“奥运安全社区”,使安全社区建设评估同时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利用安全社区的安全文化教育机遇,大力推进防灾互救的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城市社区应联合辟出场地并与各单一灾种管理部门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培训机构;2006年利用已率先开展的“安全减灾进社区”规范化活动在城八区推广,要定期使“安全减灾进社区”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宣传模块;利用北京电视台或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等节目,定期播放中外精致而科学性强的安全文化教育片,使创建的“奥运安全社区”频道成为特色安全创意文化教育的品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