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驻进延安,那
“如今可不一样了,我想都没想到过。”谈起现在的生活,郑生荣老人十分兴奋,他拉着记者来到他家,指着整整齐齐的三层石窑说,他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4个儿子共有70多间石窑和三套楼房,想吃甚就吃甚,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他说:“上次我到西安城逛,回来时买了一个肉夹馍,回到延安了还是热的,你知道为甚?”还没等记者回答,老人自己说了:“我是坐飞机回来的!”说完摸着飘动的白胡须哈哈大笑起来。他又把记者拉到他住的石窑里,说他住不惯楼房,就喜欢住窑洞。窑洞里彩电、电话一应俱全,说着老汉自豪地撩起衣襟拿出一个银色手机来,对朱益明书记说:“看,我也闹了一个彩屏的。”并让书记现场拨通了他的手机,听着时髦的和弦铃声给大家显示。据朱益明书记讲,杨家岭村的巨大变化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前,村里不到200亩川地和500多亩山地全都种粮食,小麦、玉米、谷子什么都种,还是一年只有半年粮,周围人都知道杨家岭是个穷地方,1958年到1966年8年间全村没有问下一个婆姨,谁都不愿把女儿往穷坑里推。1978年后首先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1983年开始上大棚蔬菜,很快解决了花钱问题。之后大搞第三产业,现在的杨家岭村有114户人家,336口人,村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村上办起一个石窑宾馆,从低到高共有8排268孔窑洞,随着红色旅游升温宾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山地现在全都退耕还林,川地随着延安城市的建设也所剩无几了,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经在5000元以上了。随着村上经济情况的好转,杨家岭开始每年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起了补贴,2004年,每位老人发了6000元,2005年每位老人发了7000元,“还有米、面、油”,郑生荣老汉抢着说:“村上干部过年时把米呀面呀抬到我家里,真是把福享透了!”
杨家岭村变了,杨家岭村美了,杨家岭村富了,每当夜幕降临时,杨家岭石窑内外灯火通明,那熠熠灯火与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里的灯光连成一片,把杨家岭的沟沟岔岔照得一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