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学府,百年辉煌。四川大学,这座承载着中国高等教育光荣与梦想、艰辛与坎坷、荣耀与辉煌的西部著名学府,已经走过一百一十年的风雨历程。在过去的百年中,四川大学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一代又一代川大人传承“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使四川大学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学科覆盖面最广、办学历史最
一、创新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更新教育理念。四川大学在教育教学中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观念,大力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确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质量是生命、质量是岗位
确保本科教学质量是四川大学教育教学的基石,是实现四川大学育人宗旨的出发点。四川大学始终坚持“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以培养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为宗旨,出台了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以“四大工程、十二项计划”为主要内容,以“四大途径”为切入点,以“四个到位”为保证。“412”质量工程是指以四大工程、十二项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四川大学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大工程的简称。包括: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1)校院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计划;(2)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构建计划;(3)学分制运行体系完善计划;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工程:(4)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计划;(5)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创新计划;(6)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计划;教学内容方式创新工程:(7)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计划;(8)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改革计划;(9)实践教学改革计划;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工程:(10)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建设计划;(11)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计划;(12)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计划。
“412”质量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了学校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人事制度、财务分配等全面工作。学校坚持“四大途径”,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即: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发挥科学研究强势,形成人才培养新格局;采取系列特殊举措,实现多层次人才培养。全面落实“四个到位”,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即:通过加大教学管理投入力度,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调动教学管三方积极性,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投入到位、管理到位、激励到位、监督到位。建立和健全“以学院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新型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通过“‘412’质量工程”的实施,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创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由于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近五年来,有1242名川大本科生在全国性的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竞赛、演讲、大学生辩论赛等各项竞赛中获奖,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0%。川大人正以锐意进取的步伐全方位诠释着“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蕴意。
2.以创新教育理念引领人才培养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四川大学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形成具有川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促创新”是四川大学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新时代的激流中,川大人对之进行了进一步的提炼和完善,明确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的培养原则,提出了构建“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全面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手段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以改革与发展的精神构建了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十六字方针”:即“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分类指导”,就是要根据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多样性的需要和我校学科门类多、基础各异的特点,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及应用技术、医学四大类人才培养进行分类指导,我校的人才培养将以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培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实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设计,促进学生潜能的自我开发与实现的个性化培养;“注重创新”,就是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贯穿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创新思维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思想全面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更新中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同时注重学科融合,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力度。鼓励学生获得创新教育学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进入到实验室或课题组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面向世界”,就是要充分借鉴、吸收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积极开拓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充分参考、借鉴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著名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培养计划。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中国际教育的本土化试点工作。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四川大学培养出一大批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整统一的拔尖创新人才。仅以“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的五届学生为例,他们充分借助四川大学完备的师资和各种科研训练项目的支持,积极投身科研活动,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的138篇论文中,已有6篇被SCI收录;所获奖励中共有4项国际级奖项,132项国家级奖项。2002级学生席祯翔、吴耘珂,同时被哈佛大学生物系录取并授予全额奖学金。
二、创新教学机制打造发挥学生个性潜能平台
为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发掘、个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四川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工作中,既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更加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因材施教,通过创新教学机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2001年9月起,四川大学率先在学校文、理、工新生中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并于2003级新生开始在医学类专业中逐步加以推广,并辅以指导教师制、弹性学制,为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1.通过实施指导教师制与研究生助教制,确保学生个性培养的指导性
个性的培养在于因材施教。为了使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落到实处,学校实施了指导教师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指导教师制”包括学生学分制学习指导教师制和学生科研指导教师制。从2001级新生开始,学校为实行学分制培养的学生,每15名至20名配备了1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且制定了专门的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分制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共为本科学生配备导师3600人次。科研指导教师制是指对进入“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即创新班的学生,学校为每个学生都配备1名副教授以上职称并有科研项目的导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通过对学生全面的了解,指导学生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潜质开发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计划,并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指导学生适时加入自己的科研活动。此外,为保证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还制定了研究生助教制,聘请研究生助教,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最大程度保证了学生得到最具个性的指导。这些举措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02―2003学年就有3911名理工科本科生进入了教师的科研活动中,许多学生还因为参加了教师的科研活动而独立或集体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
2.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及其相应学籍管理改革,创造了学生灵活自主的学习机制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学校对国内外知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学校试行学分制改革的实际,提出“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重能力、高素质、强适应性、具有创新精神”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初步形成了《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意见》,将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调整为7:3,取消了限选课的概念,学生在30%的范围可以任意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此为指导形成了《2001级本科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并在2001级学生中实施。在保持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下,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的原则,2002年、2004年、2006年对该方案进行了局部的修订,形成了2002级―2006级的《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并改革与完善了相应的学籍管理。如加大转专业力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实行课程的免听、免修制度,设立“创新教育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业预警”机制,体现人性化管理。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及其相应学籍管理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拥有了更大的空间。
三、创新教育方式实施创新人才分层培养
个性化的人才需要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基础深厚的优势,加强文理渗透、理工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突出科研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增强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分层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1.打造创新教育平台,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
为了打造创新教育平台,学校积极构建以分层次培养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体现创新教育特征为基本培养模式,以“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基地为主要载体的创新人才重点培养模式,构造了以分层次培养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梯形结构”体系,即梯形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对全体在校本科生,按学分制要求实施合格培养,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相当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主辅修、双专业和双学位等方式,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对各类“基地班”和“创新班”的学生,实施研究型培养措施,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对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创新班的学生,实施国际联合培养措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在这个梯形分层结构中,尤其重点加强了对各类“基地班”和“创新班”,特别是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创新班人才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2.推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四川大学着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又一重大举措。“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尤其是大三学生直接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和实验室。为此,学校专门制定和实施了《四川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规定:“要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科学研究的资源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成果,强化各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各类科研人员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创新教育和培养训练的基地;要建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效结合机制;要推广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班EN-GR100科研训练课程经验,继续探索科研训练课程教学的新方式”。“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以来,深受学校本科生的欢迎,2003-2006年全校共有26个学院5500余名学生踊跃加入到1085个项目中,以教师的在研课题为主,其中许多课题是学校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此外,学校还制定了《四川大学大学生校外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做好四川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的意见》、《四川大学学生创新基金实施办法》等文件,对获奖者在免试推荐研究生、评定奖学金等方面予以倾斜;专门为本科生设立了四川大学学生创新基金;扶持学生自主创建了数学建模协会、电子设计协会、计算机协会、科技创业者协会、英语协会等学生社团42个。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及创新能力的增强。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2003-2005年,本科生参与发表的论文累计8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50余篇。2002-2006年,学校本科生共获专利10项,学生创业成果推广应用24项,学生自办学术刊物83份。2002-2005年,在全国性专业竞赛中获得突出成绩。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研科技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近三届获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获得二等奖42项,三等奖3项。四川大学学生代表队代表中国参加2006年在新德里举办的世界联合国协会第二届亚太地区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在17个国家及非政府组织的25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此次大会的唯一团体奖――最佳代表队奖,庆开雄同学还获得了最活跃代表奖,川大学生代表队成为这次活动中获奖最多成绩最好的代表队。
3.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英才。四川大学重视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与国际文化教育,使学生具有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按照“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培养思路,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具体举措有:
第一,促进国际教育资源本土化。学校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改革。在CMB资助下,四川大学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国际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引进与实施方面走在国内前列。四川大学联合全国26个医学院校还专门成立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实施协作网。《“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实施》获得了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引进国外教材和教育方式,实施MIT开放式课件翻译项目,承担并完成了11门MITCORE课程的翻译工作。学校开设了“归国学者看海外”系列讲座课程,为学生提供认知国外先进教育和文化的机会。
第二,加强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学校从2000年开始致力于与国际著名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开展了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实践。在理工科学生中建立了四川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班,并以此项目为依托,从2004年以来,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大学、法国蒙彼利埃高等商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中央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20多所大学开展了合作培养本科生项目。学校还在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学院至少与国外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口联合办学,探索“3+1”、“2+2”或“1+2+1”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促成更多的学院能尽快与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教与学上的实质性接轨。学校力争每年派出学生2000人,在校留学生2000人,使每一个本科生都有国际交流经历。学校通过学生互换、联合培养、学生交换等方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让四川大学学生能够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生合作开展科研。学校积极组织国际夏令营活动,推动与国际一流大学间学生的短期文化之旅,选派优秀本科生到国际一流大学、大公司参观考察和实习,建立四川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定期学生论坛。四川大学的《国际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获得了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三,推行本科生留学资助计划。学校设立了学生海外学习发展基金,资助优秀本科生出国学习、研修。学校设立了吴玉章学院奖学金,每年投入550万元,重点资助拔尖创新人才出国学习交流。
第四,实施三项赴海外培训计划。学校重点实施三项赴海外培训计划,提升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其中,实施青年教师海外培训计划,选派后备优秀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选择一流导师做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实施中层干部海外培训计划,选派中层管理干部到一流大学学习学校管理;实施辅导员海外培训计划,选派辅导员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学生管理。
此外,学校还通过开设国际视频课程、开展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和双语教学、在国内建立国外知名大学分校等措施,多方面多渠道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四、创新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评价
建立和健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监督相结合,而且可以更好地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四川大学把建立和健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与改革的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健全教学质量的监督、反馈和评价系统,改革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评价,确保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和落实,更好地发挥了广大教师和教学专家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这项工作主要从组织管理、政策保障和积极实施三个方面开展。2005年-2006年,针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再次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和创新,汇编成《四川大学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四川大学教师手册》、《四川大学学生手册》等,及时印发到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及师生学习执行。现行校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涉及教学基本规范、教学计划与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运行与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明确了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管理人员活动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制订了奖惩措施,鼓励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注重教学管理建章立制的同时,学校狠抓制度的宣传和落实,严格进行教学管理。一方面,通过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校园网上发布,同时将重要文件分类编印成册发放,利用教研活动和形势教育课组织师生学习,将考风考纪警戒展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督促学院制订具体实施细则等措施,促进师生和教学管理干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强化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评教专家组的权威和作用。学校专门成立了副处级的机构教学评估与质量督查办公室,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督导机构,开展对教学管理和各个教学环节的经常性检查,通过《教学情况反映》、《督导通报》及时公开检查结果,对发生教学事故及违反教学纪律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严格依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深化和完善,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