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从今天起,本报开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专栏,将利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围绕以科学发展增
强和谐社会物质基础为主题,通过具体事例,宣传各地各部门坚持科学发展,做到“五个统筹”,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有益探索;报道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觉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共享发展成果的切身体会和典型经验。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沈阳市大东区洮昌街道居民耿淑琴家过得特喜庆。一家三口兴高采烈地游了世博园,站在百花争艳的百合塔下,女儿的小脸乐得也跟花儿似的。先前,夫妻双双下岗,花一分钱手里都攥出汗;如今有了工作,心里踏实多了。
2005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承诺:确保20日内为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当年,就有14.3万个像耿淑琴这样的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找到了工作;今年1至9月,全省又有3.3万个零就业家庭3.6万人重拾就业的快乐。洮昌街道办事处主任丁玉秀深有感触地说:“构建和谐辽宁,省委、省政府从最基层群众的饭碗问题入手,不仅促进了社会稳定,也让每一个家庭找到了快乐支点。”
民心工程,从“零就业家庭”奠基
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从群众最迫切、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构建和谐辽宁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辽宁是率先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省份,从2001年到2003年,辽宁省共有178.9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完成了向失业的“并轨”。彻底与原企业脱离了关系,并享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众多国企甩掉了冗员包袱,同时,遗留多年的隐性失业问题也浮出水面,出现了夫妻全部离岗失业的零就业家庭。
“现在看,老百姓家里最需要解决的是就业、子女上学和大病重病治疗问题。三者中最重要的是就业,只有就业才能让家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2005年4月,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本溪市调研,切身体验到了群众的疾苦,明确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每一个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今年5月22日,李克强在全省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会议讲话时又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我们一定要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把这一重要的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
建设和谐社会,辽宁瞄准了“零就业家庭”,重槌敲在了响鼓上,引起了全社会的齐振共鸣。长达一个月的大调查,摸清了全省共有14.1万户零就业家庭的底数。“只要零就业家庭成员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申报登记,在20日内将为其提供一份就业岗位”。庄严的承诺,彰显了各级政府的负责态度和坚定决心,一场惠及千家万户的“清零”行动在全省拉开了帷幕。
八音合奏,群众利益是主旋律
在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记者看到一份“零就业家庭统计台账”,零就业家庭的基本情况、就业愿望、培训要求、享受政策及职业现状等一目了然。
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往往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竞争力不强。省委、省政府就为他们“量身订做”就业岗位。通过加大政府组织力度,购买一批公益性就业岗位;调动机关及事业单位积极性,腾出一批后勤服务岗位;利用改造棚户区腾出的土地,开发一批就业岗位;发展多种就业形式,拓展一批就业岗位等等。
全省14个市也使出浑身解数,各施绝技。沈阳、大连凭借其经济优势,把安置就业时限缩短为7个工作日。鞍山市依托城市社区,创办“保洁、保安、零售商品配送和家政服务公司”,仅华夏巾帼社区服务有限公司就先后安置400多名失业人员,其中200多名是“零就业家庭”成员。目前,鞍山市已建立了18个“零就业家庭”安置基地,为下岗失业人员储备了充足的就业岗位。阜新市发展各种家庭手工业,使26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不出家门就实现了就业。
记者采访时,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处长许晓青对援助零就业家庭后出现的生动事例如数家珍。抚顺市东洲区莫地社区居民王春山,下岗后无所事事,终日借酒浇愁,妻子一气之下带着孩子离开了家门。2005年11月,莫地社区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程竣工,他家也搬进了崭新的楼房。社区又为他安置了工作。从此,王春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妻子了解到他和莫地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镜重圆,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许晓青说: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启动以来,社会上闲散人员少了,上班的多了;夫妻反目的少了,家庭和睦的多了;不稳定因素少了,和谐社区多了。
长效机制,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零就业家庭的成员普遍年龄偏大,家庭负担重,有的身体状况差,就业情况极不稳定。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徐大庆坦言:“目前我省已经初步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但这种‘脱零’并非一劳永逸。”辽宁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之所以在全国领先了一步,其关键是建立起长效机制。
今年5月,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源头控制、动态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确保落实”。《意见》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稳定的就业再就业”,凸显了辽宁建立长效援助机制的坚定信念和意志。
什么是稳定就业?按照辽宁省的要求,就是“被用人单位招聘的,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人员,应正式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月均收入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灵活就业人员,月均收入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缴纳社会保险费”。
这是一个含金量颇高的文件,如此含金量的政策必然需要铁的手腕去落实。在沈阳市很多机关门口,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文字:开会+不落实=0,布置工作+不检查=0,抓住不落实+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正是为了落实,援助零就业家庭才成了全省上下的一把手工程,才有了覆盖全省的零就业家庭动态监督网,才有了“企业在裁减人员时,应认真了解和掌握拟裁减职工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尽可能避免裁减其配偶及家庭成员已经失业的职工,严格控制夫妻双方同时下岗”的硬性规定。
上下和谐,齐振共鸣,源头堵截,动态监控,辽宁一定会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