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何家冲,永远的出发地

2006-10-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黄勇 我有话说
何家冲,河南省罗山县铁铺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别山西端的鸡笼山西北坡,是一条隐匿在大别山腹地中长约4公里的山沟。72年前,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

红二十五

军从这里出发

沿着平直的乡间柏油公路,我们来到建于明代的何家冲何家祠堂,当年书写在祠堂正门上的红二十五军军部红色大字清晰可见。院内机要室、值班室、会议室依次排列。珍藏在玻璃柜内的油灯、文件袋、大刀,向人们展示当年伟大简陋的岁月。由此前行不足百米,一棵高大的银杏树进入眼帘,这棵老树枝繁叶茂,在秋日的阳光下撑起大片绿荫。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的2980名将士,就是从这棵树下出发,踏上了漫漫征程。

村里87岁的何国忠老人至今清晰记得,那天下着大雨,“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大旗下,吴焕生、徐海东读完出发宣言后,红军战士的口号声响彻整个山谷。以后的征战正如历史的记载:红二十五军成为主力部队中,唯一在长征途中创建了一块面积大、坚持斗争时间长的一支部队;唯一在长征途中由出发时的2980人壮大为3400余人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奠定基础的部队。

何家冲已走上小康路

72年过去了,如今的何家冲已是旧貌换新颜。村支书何乾龙欣喜地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已经走上了小康路,实现了通电话、电视、柏油路等“六通”,中央军委援建的“八一希望学校”给全村每位儿童提供了最好的启蒙课堂,每天都有老人在校外的大树下望着两幢教学楼,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享受着幸福和安详。

何乾龙说,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成为村支两委一班人永远的精神财富,他们真抓苦干,搞好了村办林场、板栗基地、茶场、竹园、旅游等项目,去年村组集体收入30多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00多元,何家冲成为名符其实的豫南“明星村”。

永远是新的出发

何家冲群众的富裕生活只是罗山县经济发展的缩影。2005年,罗山县全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2%,综合经济实力比2003年上升了l3个位次。

县委书记陈锋说:“战争年代罗山有近10万人参加革命,3.6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进入新时代,我们以红军长征精神为动力,每年带领15万人出去闯市场,年劳务收入9亿元。”过去偏僻的深山区,如今不仅是宁西铁路的一个重点车站,京珠、宁西两条高速公路还从县内穿行而过,县里利用区位优势建立的罗山新区,已吸引了数亿元的投资项目。

近年来全县强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逐步形成化工、纺织、机械、木业、陶瓷五大支柱产业,2006年1月至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7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利税4775万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县城建成面积扩大到16平方公里,人口达1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27.8%;加快农业产业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4.5元。

采访结束时,我们见到了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这位以引导百万农民走出深山,创造当地经济腾飞奇迹的老区带头人,刚刚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完善劳务经济、招商引资的最新措施和目标,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将因此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编后:“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专栏今天到此结束。本专栏共刊出11篇稿件,都是本报驻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的记者采写。在采写过程中,他们不怕吃苦,深入基层,走访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聆听当年老区闹革命时的情景,目睹如今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深深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永远是新的出发,永远不停前进的脚步,长征精神有着不竭的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