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印的长篇小说《草根儿》是写秋后村一个大名叫张草根、外号叫蚂蚱、刚满十岁的男孩,在一个深秋随打工的父母到城里去之后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我不想在这里转述这个故事,而希望人们自己去看。我只想说,这些来
从我们每个人往里掘下去,其实不用掘多远,一代、两代、三代、都是可以掘出一个农民来的。想想我自己,也是赤足从田野上走来,小时候脚趾头常因奔跑而踢破流血,看到公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却心中充满了憧憬,想着哪一天也许也能到远方去见识一种新的生活。但我们现在在城里住久了,可能和以前的生活又有些生分了,更别说从来没有在乡下呆过的我们的孩子。他们看的多是各种童话,很少接触现实主义的作品。所以,这本书对我们每个城里人都是一个提醒,勿忘自己的来路,勿忘自己的“草根”。
到乡下去,看着那些在简陋的教室里大声吼叫着读书的孩子,我有时会想,从他们中将会走出什么样的人来呢?也许将走出新的李白、新的杜甫、新的阳明、甚至新的孔子?这是产生天才的最大一片沃土。当然,天才还是少数,他们大部分将过怎样的生活呢?他们能不能都过上一种体面的、人之为人的生活呢?然而,就在北京郊区的山村里,我的确还是看到有的本很聪明的孩子,因为父母无力也无暇给予适当的教育,到了五六岁都还说不清完整的句子,而他们在城里的同龄人很早就已训练出了令人惊叹的能力:有的能够流利地在汉语和外语之间转换,能够演奏钢琴等复杂乐器,掌握像高山滑雪这样的困难技能。
《草根儿》的确是一本比较特别的书,其中的一点特别之处还在于:在我的视野里,还没有学者、作家为一本书写出如此多的签名荐语。这些热心推荐的三十六位学者、作家分布在海内海外,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跨越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众多领域,其中也包括直接投身教育的实际工作者。我想在这里转录这些荐语中的一些话,比如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家琪说:“如果我们这些还说得起话的人都不说话,那么像蚂蚱这样说不起话的人又能、又会或又该怎样发出他们的声音来获得社会的承认呢?”海外华人作家林达说:“假如没有人给城里孩子讲这些故事,他们和蚂蚱们将永远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蚂蚱在他们面前走过,他们却看不见蚂蚱的存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蒋劲松说:“他们不幸,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然而,在《草根儿》里表现出的这种充满地气的草根力量,又是滋养我们灵魂的可贵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