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位名家纵论传媒

2006-10-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黎斐 我有话说
顺应中国传媒变革发展趋势,近三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相继推出了由中国政法大学王永亮副教授编著的《传媒思想》、《传媒精神》、《传媒方家》、《传媒榜样》等传媒系列丛书。该丛书展示了100多位中国传媒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的真知灼见,内容包括了报纸、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社等所有传媒。其对中
国新闻传播事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探寻在传媒界引起广泛关注。

“三项学习教育”塑传媒形象

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各级传媒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以实际行动为全国传媒界做出了表率。这套传媒系列丛书采访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解放军报社、中国记协、中国版协、中国视协等中央级传媒负责人田聪明、石宗源、王太华、南振中、冯并、孙晓青、于友先、杨伟光等人,由此全面展示了我国新闻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传媒思想工作、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学习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设,进一步提高传媒队伍的政治素质所取得的成果。

目前,我国大学传媒教育发展很快,全国已有600多个院系专业点,在校生达到十万人之多。在传媒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传媒事业后备人才的问题。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学之。”对此,各重点高校新闻传播学研究专家表示,我们的传媒教育在贯彻这样一个宗旨方面并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教学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着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他们形成了共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体现世界性的“普遍智慧”和民族性的“特殊智慧”。传媒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应当是一种传媒素质、素养和专业理念的教育,而决不仅仅只是一种传播技能、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教育。

呼唤传媒“专业主义精神”

一家传媒能力无论大小,都应该成为高尚的传媒、有道德的传媒、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传媒、有益于人民的传媒。这就要求传媒必须具备“专业主义精神”。所谓“专业主义精神”编著者认为其大者有三:

一、史学家的求实精神。提倡史学家的求实精神,就要做到新闻真实。与此对立的“虚空”就是搞“客里空”、刮“浮夸风”、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就是解构传媒苦苦追寻的权威性,诋毁传媒苦心孤诣打造的品牌形象,消解传媒孜孜以求的公信力。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历数了传媒在各个时期的经验教训,对后人切切警示:“做人就要坚持真理。同样的道理,做记者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话,敢于秉笔直书。”

二、政治家的人文精神。政治家的人文精神,就是指传媒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如果说政治家的大局意识是传媒人立足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必备的利器,那么,人文精神的情怀便是传媒人工作的立足点。造就二者兼具的政治家型新闻人才,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根本要求。

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语义中最为核心的是创新精神。成功来自创新,创新是艰难之事,传媒人要具备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须具备怀疑的品质、学习的品质、敢闯敢试的品质。曾经有一位外国媒体的朋友问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中国大陆和香港有几百家电视媒体,为什么你能做得这么好?刘长乐说我是中国人,我熟知中国的一切。他说,我看到其他的人也是中国人,对中国也很了解。刘长乐又说我既是股东,又是管理者,我还是一个干了多年记者的媒体人,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对这个媒体充满了激情的人。

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

面对重大的改革机遇和社会转变,中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社会环境和生存状态,传媒应该更加清醒和自觉地认清和履行自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神圣责任。

首先,传媒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压责任。河南省委书记,原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说“舆论导向金不换”。他做了精辟阐述:“舆论导向抓好了,舆论导向正确了,中央放心,人民安心,上下一心;舆论导向如果出了问题,中央操心,人民忧心,上下分心。因此,舆论导向问题极为重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正确地把握导向,始终如一地坚持导向,齐心协力地搞好导向,做到宣传不迷向,引导不松劲,导向金不换。”

其次,传媒要切实加强舆论监督,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预警责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古语来表达对传媒问责政府和党政官员的支持。传媒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表达意见和呼声的渠道和空间,在媒体上对公共事务开展交流、沟通和讨论,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批评。对此,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说: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与人为善而不是与人为恶;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化解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舆论监督的角度,是团结人而不是分离人。通过舆论监督理顺民意,达到新的团结,这应该成为传媒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任务。让人们在自由平等的交流中达到意见的一致,是传媒公共领域的本质要求,也是尊重人民群众表达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表现。

最后,传媒要有效运用对外传播,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扬声责任。向世界说明中国,就要求对外传播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外知世界”就要了解世界的进展、文化和理解方式。“内知国情”就是要知道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入世界的主流传媒,高扬我国传媒的强势之声应该成为所有华语传媒共同的追求。中国新闻社总编辑郭招金言之谆谆:“西方传媒对国际事务和中国事务的报道看似客观和零散,有时也显得很公正,实际上他们在报道中始终贯穿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我们的报道要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魂’,即认真设计新闻议题。”

“三贴近”激发体制创新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建设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是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市场已经成为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因此,“三贴近”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一致的,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一的,是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实现途径。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张建星有感而发:“在这个意义上讲,贴近市场,首先要占领市场,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市场份额越大,服务的群众就越多,正确导向就越能落到实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既遵循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抓住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