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这个在发达国家过分平常的经济学词汇,在发展中国家,却散发出令人亲切乃至迷人的光芒。对于曾从改革开放初期走过的中国人来说,它曾是情感中凝聚的结,也曾是心中长久的痛。那时,我们缺的就是外汇。要发展
然而,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中国外汇不仅多了,而且多到经济学家为此长期论战,多到相关管理者不得不为之煞费苦心的程度――最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以年均增2000亿美元的速度上涨,到2005年底总额已达到8189亿美元,距离当时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日本仅有几百亿美元之遥。今年2月,日本外汇储备总额相比1月份下降约16亿美元,而中国外汇储备直冲到8536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截至今年7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9545亿美元,经济学家预计的“中国外汇储备2006年底将达1万亿美元”看来必成现实。
应当看到,对于中国扶摇直上的外汇储备,不少国家十分羡慕甚至嫉妒。而国内的经济学家在对待外汇的态度上却分成了壁垒分明的两派。一派说,按照国际惯例,中国的外汇储备太多了。其负面影响,一是外汇储备中大部分投资于美国国债,虽然风险性小,但其投资收益率却很低。二是可能引起市场流动性过剩加剧以及信贷的过快增长,相对又会缩小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三是增加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刺激更多热钱流入,进而又造成过度投资,反过来使得外汇储备资产进一步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四是会加剧我国与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而另一派则说,如果以我国13亿人口来计算,目前中国人均外汇储备只有600多美元,还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与新加坡相比也相差甚远。我国仍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来稳定人民币汇率,安定民心,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并不算大。
那么,我国到底应该持有多少外汇储备?
从理论上来讲,确定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考虑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按照金融教科书中的传统外汇储备理论,满足3个月的进口额是衡量一国外汇储备适度的重要标准。以这一标准衡量,2005年我国进口额为6601亿美元,只需持有1650亿美元外汇储备即可。但专家大多承认,3个月的进口额只是一国外汇储备的最低需求量。单一的进口额衡量标准,有失科学性。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应考虑进口额、外债规模、汇率干预、外商投资的利润返还、应对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居民和企业对外投资等诸多因素。当然,在国际地缘政治矛盾加剧、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甚至有可能出现战争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政治及军事因素对外汇储备的需求。
经济研究告诉我们:在我国政治环境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和外资外贸政策优惠的吸引下,外资规模不断增大,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全球收支不平衡和“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深层原因;进口领域受到制约也间接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
探究以上原因很有必要,因为从中,中国可以发现规律,扬长避短;中国可以争取主动,拥有自信;中国可以创造奇迹,甚至创造规律。
一个国家该保持多大的外汇储备量,其实尚无科学的衡量方法。即使经济学教科书所提供的结论也不过是“假说”。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将拥有超过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无论如何是个不寻常的现象。围绕这一不寻常现象的科学研究,亟待引起重视;站在这一不寻常现象基础上的大胆而谨慎的探索实践,应当受到尊敬。